正文 “一大”代表陳潭秋右耳缺失的原因(2 / 2)

1934年2月,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沙洲壩召開,陳潭秋作為福建省代表出席了會議,會上陳潭秋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央糧食人民委員,也就是新成立的糧食部的部長,陳潭秋在擔任糧食部部長短短的8個月裏,為中央蘇區的建設及長征做出了重大的曆史貢獻,他順利地完成了1934年內的三次大規模的籌糧運動,即,1934年二三月間;1934年五六月間的24萬擔;1934年七八月秋收的100萬擔。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準備長征轉移,中央指示陳潭秋為長征部隊準備5-7天的糧食,情況緊急,而當時農村缺乏大糧倉,運輸條件又差,在很短的時間內要集中幾十萬斤糧食真的很難,而且還要把這幾十萬斤稻穀碾成米就更困難了。陳潭秋出色地完成了糧食的征集工作,保證了戰爭的需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慘遭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轉移,開始長征,因為陳潭秋曾被臨時中央扣上“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就這樣陳潭秋被留在了即將陷落的中央蘇區,擔任中共中央在中央蘇區設立的中共中央分局組織部部長一職。當時,國民黨軍隊從東西兩路向中央蘇區緊縮,1934年10月26日,敵人占領了寧都,11月10日占領了瑞金,11月17日占領了於都,11月23日占領了會昌,整個中央蘇區的縣城全部陷入敵手。中央分局、中央辦事處和贛南縣的機關、部隊被敵人圍困在狹小的雩都縣仁風山地區。危難之際,1935年2月,黨中央在長征路上發來的電報,要求留守在中央蘇區的部隊立即進行突圍,到根據地及其周圍開展遊擊戰爭。隨後,中央分局負責人項英決定把幹部和紅軍分為9路,分別向閩贛、閩西、湘南、贛粵等邊界山區突圍。

1935年2月下旬,陳潭秋、譚震林率紅軍第二十四師的1個營400餘人,由瑞金西南向閩西方向突圍,準備到永定縣西溪赤寨鄉與張鼎丞會合,同紅八團、紅九團、明光獨立營會師,堅持閩粵邊界的遊擊戰爭。梁廣係廣東省新興縣人,長征時因患大病,被黨組織留在了中央蘇區,突圍時,因為梁廣擔負著去上海為中央局搞電台的特殊任務,要經過閩南交通線出海,所以陳潭秋就叫梁廣同他們一道走。據梁廣回憶說:“大約是春末的一天,我們從瑞金西南的一個地方出發。此時,敵人已在閩贛邊境一帶設置了重重封鎖線,用六個整團的兵力對我們進行前堵後追,幾乎每前進一步,都要經過艱苦的戰鬥。在四都附近的一仗,我們僅有的一挺重機槍被打壞了,營長也犧牲了,譚震林同誌便親自指揮。晚上,我們突破敵人的防線,插進舊縣河南的一座大山裏。這座山很陡,崖壁上的路又窄,天黑不見五指,為防止暴露目標,行軍一律不準打手電,我們一個接一個,摸著繩子在崖壁上攀行。突然,潭秋同誌一腳踏空,嘩地一下摔了下去。天亮時才在穀底找到他,隻見他渾身血跡,左腳跌得趾斷、掌裂,耳朵也受了傷,他忍著痛,被我們攙扶著趕上了部隊。”(中共黃岡縣委會編《回憶陳潭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107-108頁)對此,譚震林在《從贛南到閩西》一文中回憶道:“我們渡河時水的聲音很大,敵人亂打槍,過河後營政委帶兩個連從岩下山的東端插到岩下山的南麵一個大村莊住下。我帶兩個連上了岩再下山,在大山森林中走。陳潭秋同誌在上岩下山時跌了一跤,把耳朵跌傷了,後來坐擔架走了四天到了永定。”(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編《回憶陳潭秋》,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110頁)通過上麵的分析,我認為應該以梁廣、譚震林的回憶為準,可以說他們是目擊者,陳潭秋的右耳應該是急行軍中失足跌了一跤跌傷的。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責任編輯:姚勝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