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海戰後福建水師司令的命運
史林漫步
作者:賴晨
中法戰爭前,福建船政水師已經成為中國噸位最大的一支艦隊,由揚武號艦長(管帶、觀駕)、福建水師司令(副將銜統領)張成領導,但不幸在光緒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的馬江海戰中全軍覆沒,從此再也未能恢複往日氣象。那麼,張成是如何被提拔的?在海戰中有何表現?最後命運如何呢?
馬江之敗
馬江海戰的敗因主要是清政府的投降路線和敵我軍事力量懸殊。
主掌水師的船政大臣何如璋、海防事宜大臣張佩綸奉行避戰求和政策,捆住了前線官兵們的手腳,允許敵我參差雜泊於馬尾,法艦嚴密監視我艦,不許移動,聲言動則開炮,其結果便是受製於敵,被動挨打。
福建水師雖有主力戰艦11艘,但大部分是運輸用木船,沒有防水的艙房,發動機及鍋爐都在水平上,其火炮對法國艦隊的鐵甲基本沒有威脅;反之,法軍發動機都在水平下,船首及尾都備有槍炮,而且法艦隊配置的都是重炮,可輕易擊穿福建水師的木肋甲板。此外,福建艦隊是在種種掣肘下拚湊起來的,甚至把無炮可以擊敵的商船(永保、琛航)也拉來湊數,把隻適合守港的水炮台(福勝、建勝)也用來衝鋒。
海戰不到半小時便結束了,其實那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而是一次持續了幾十分鍾的海上屠殺,福建水師犧牲了將近800名官兵。
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的製海權從此拱手讓給法軍。而法方參戰的艦隊在此年8月29日與東京灣艦隊合並,東向攻打台灣,並占領基隆奪取該地煤礦,作為封鎖台灣海峽的動力來源。這使得法軍得以封鎖台灣,占領澎湖,甚至北上威脅北京,迫使其與法國重起談判。
船政精英
張成,廣東南海縣人,生卒年不詳。福建船政在第一次招考學生後,為尋求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1867年派人到香港英國學堂和廣東等地招收已學過英語的10名粵童入學,他們是——張成、林國祥、葉富、呂翰、黎家本、鄧世昌、李田、李和、梁梓芳、卓關略。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高,被單獨編班上課,稱“外學堂”(福建船政駕駛第一屆第2班)。據說其中的張成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入學的。
航海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科,凡習航海學者,都要考英語,然後輪船中能通問答。又必能通英國的字母,然後能司記載。於是學生先學英國語言文字。英國海軍教官嘉樂爾主持並兼任教師,此外還有教師仕記和德勒塞、航海長阿務德、水手長儒昂索在堂執教。教師以英語授課,教材則采用英文原版,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數學、地理、航海天文學和航海理論。全部課程計劃三年半學完。
張成學完理論後,隨即登建威教練船實習2年。建威號是福建船政第一艘正式練船,該船為普魯士所造的夾板商船,原名馬德多號,後經日意格與之接洽,而於同治九年(1870年)十二月,以津平銀10200餘兩購得。該船業已下水數載,但質料良好,工程堅固,且體積較大,長廣合度,可容一二百人。稍經改裝,即可適用。此時英籍教練是英國人德理塞(Tracey)。德氏教學熱心,任事負責,在其手下並有兩位英國助手,一司炮術,一司掌舵。除教學生各種航海駕駛等技藝之外,他們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績相當良好。他們除不斷地操練外,並到南北洋各口及南洋各地遠航,其間大部分由學生自行操縱。依據日意格與福建船政局所訂合同第十七條,日意格僅保證在5年之內訓練學生能在看到陸地的情況下航行,對於難度較高的遠洋航行,他們卻不敢保證。因為遠洋航行全靠羅盤針及經緯儀、計算器以及天文與海洋的知識,學起來相當地不易。而此時的中國學生竟能學會遠洋航行,實在是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而使沈葆楨大為滿意。
張成這屆學生都相當優秀,不但勇於學習,而且皆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而不混合任何的土音。依據日意格於1874年向福建船政局所作的報告書,其最優秀的二人是張成和呂翰,並認為他們膽大心細,“靠著觀察、各種計時器及各種計算法,能夠把一隻輪船駛到地球上任何角落”,已適合於艦長的條件,不久二人旋即被指派為閩省之海東雲號及長勝號的管帶(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