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馬航客機失聯”新聞戰中為何失敗
截至3月21日,參加搜救“馬航客機”的國家已經超過10個,最終演變成一場反潛與衛星戰的大演習,雖然誰都沒有最後取勝,但是,美英兩國顯然表現出其強大的情報監控實力。而在這之外,另外一場戰鬥正在悄然進行,那便是世界超級媒體之間的新聞戰。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我趕到北京麗都飯店,自認為捕捉到的最有價值的消息,便是站在馬航代表的背後,拍攝到了他手中新聞稿上沒有發表的一些內容,並以博文形式將其發表。這當然是作為記者最低檔次的采訪。其實,我當時最想做的,是從中國乘客名單中去分析:其中有無政府高官?或者有無其他特殊的人物?但是,我單槍匹馬無法做到。但是中國有媒體完全可以做到,譬如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
也許他們隻是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敢去做,因為這太難,需要從國家某些部門中去獲取或印證這些資料,或者,即使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也不能發表。
其結果,這些天來,官方大媒總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麵跑——據CNN報道、路透社的最新消息說、紐約時報披露……除了記者會上看到聽到的,中國媒體沒有一點“獨家消息”。
新聞戰拚的是實力!實力來自何處?不是拚誰的相機好,誰離發言人近,而是來自於敏銳的職業嗅覺,和FBI一般的情報刺探與分析能力。這隻能靠經驗,和關係。
馬航失聯事件發生一天後,紐約時報的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份郵件,說他們調集了30名資深記者成立了報道團隊,並在第一時間裏寫出了18篇報道與分析文章。我很感歎:他們怎麼能夠在短時間裏寫出18篇文章,這預先需要掌握多少的資料數據和專業知識?
此後的事件演變,證明了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美聯社、CNN、BBC、金融時報等英美新聞大鱷的實力——從衛星數據到通訊記錄,從飛行軌跡到飛行時間,一件件搞到手,一件件抖露出來,雖然馬來西亞一次次否認,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在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承認了媒體報道的眾多事實。
英美新聞大鱷為什麼能夠搞到這些至關緊要的數據情報?毫無疑問,是軍方、衛星公司、情報機構向他們作了提供,但是,能夠搞定軍方和情報機構,便是這些記者的能耐,其中涉及到長期建立的信賴關係,和記者特殊的情報搜集能力。當然,這些媒體也毫無疑問掏出了大把的錢買了衛星公司的數據。
那麼,中國媒體為什麼做不到?甚至都沒有搞到10顆衛星定點掃描的照片?原因很簡單:我們一直是在被動中成長,已經喪失了主動出擊的能力。也就是說,“聽傳達”變成了職業,而“挖消息”變成了大忌。這就注定,中國媒體是養尊處優的公主,而不是四處尋生的小販。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媒體沒有培養專家型記者的製度,尤其是大媒,往往套用機關的遊戲規則來框定記者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使得優秀的記者最終都成為無事所所的官僚幹部,享受了待遇,毀滅了才華。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優秀的記者一旦臨近四十,就不願跑第一線,甚至覺得自己還在第一現場,是一種無能的羞恥(除個別電視節目主持人之外)。
我跑了17年的“兩會”,發現熟悉的麵孔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剛出爐的年輕記者,她(他)們很努力地攔委員擋代表,但出來的文章大同小異,深刻的觀察與分析文章很少見報。坐在人民大會堂,我有時候會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那些資深的記者都到哪裏去了?為什麼大家不學學外媒,讓那些頭發有些花白的資深記者到“兩會”這一中國最有新聞源的地方去挖新聞呢?
也許,許多資深的記者想這麼做,但是,沒人給他機會。
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是軟實力,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製度框架。隻有這樣,在下一場的國際新聞戰中,才會有中國媒體的一席之地。
祈願馬航客機能夠找到,所有人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