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參與對民眾鎮壓,被烏克蘭新政府解散的烏克蘭前金雕特種部隊成員,同樣選擇了蒙麵出場。他們宣布效忠新的克裏米亞共和國政府,在半島上設置路障和檢查站,這些行為都是在麵罩隱藏下完成的。
現代的“不要臉”軍隊
其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沒有正規軍隊會裝備麵罩這種東西。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蒙麵的正規軍才開始出現。
隨著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各國都建立了自己的反恐特戰力量,而這些反恐戰士往往會帶著蒙麵頭套出現。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到底哪支特種部隊最早掀起了戴蒙麵頭套的風氣,然而它卻成為特警和反恐部隊的標誌。特種部隊最初戴頭套的目的很明確,首先遮蓋自己的麵孔避免被恐怖分子或者黑社會報複。80-90年代是蒙麵特種部隊的全盛時期,當年的電影中,特種部隊出場基本都是頭套蒙麵。除了特種部隊之外,消防員也喜歡帶這種頭套衝入火場避免麵部燒傷,飛行員不需要頭套卻穿著同等布料的服裝和手套。
到了本世紀初,頭套的風潮開始過去。現代特種部隊開始普及具備防爆彈功能的防護眼鏡,同時現代特種部隊開始裝備越來越多的光學器材,戴著頭套必然影響貼腮等操作。
特別的蒙麵軍隊:台灣傘兵
除了上反恐部隊之外,台軍傘兵有一種很特別的蒙麵方式。他們蒙麵出現與隱藏身份和威懾對手毫無關係,而是為了跳傘而準備的——早年間,台灣傘兵部隊長期準備執行“反攻大陸”的作戰任務,台軍高層認為,在中國大陸地區可供傘兵施展的地方僅有山區。如果平原地區實行傘降,輕裝傘兵很快會被解放軍裝甲部隊消滅。跳傘進入叢林地區,則可以依托地形打遊擊,這樣傘兵的靈活性就能發揮出來。在叢林地帶跳傘,傘兵免不了被樹枝劃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灣傘兵專門配備所謂的“鐵漢裝”,也就是加強防護的叢林跳傘服裝。麵部防護自然不能少,傘兵采用了鋼絲為主的麵部防護罩。這與中世紀歐洲騎士的米蘭盔甲頗有幾分相似。
烏克蘭的蒙麵人
俄羅斯及烏克蘭軍隊的蒙麵傳統,係西方特種部隊文化影響的結果。今天我們翻看蘇聯軍隊的老照片會發現,無論是在二戰戰場還是阿富汗戰場,蘇聯紅軍很少有戴著頭套出現的照片。在蘇聯官方的文宣圖片中,紅軍也很少蒙麵行動。
即便是蘇聯解體之後爆發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軍隊也並未蒙頭出場,直到2000年之後,配備頭套的俄羅斯特種部隊才開始變得常見。冬天作戰戴頭套能保暖是一個客觀需求,同時車臣恐怖分子的大規模報複,也導致特種部隊必須盡量隱藏自己的身份。
現在烏克蘭地區的溫度普遍已經超過零度,戴著頭套的保暖毫無必要。從當地俄軍連國旗和軍徽等身份識別標誌都不戴的情況來看,蒙麵的含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盡管現在俄烏雙方都盡量不宣戰,且避免爆發直接武裝衝突。此時此刻,麵罩雖薄卻是戰爭與和平之間的一層布。隨著局勢的變化,如果武裝對峙變為武裝衝突的話,俄軍的頭套恐怕很快會摘下來。無論是戰爭還是撤離,麵罩都變成了毫無作用的累贅,與其戴著它“不要臉”,不如摘掉直接麵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