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也要多一些信息公開
用托爾斯泰的一部小說名——《戰爭與和平》來概述本期雜誌,貌似很妥帖。
您看,“克裏米亞公投”,這是真刀實槍掩護下的“和平成果”;“美國竊聽中國”,這是沒有硝煙的信息戰;“馬航事件”背後,處處可見大國角力的魅影;“台灣學生占領‘行政院’”,“民國報紙‘罵’政府”,則是民眾為捍衛自身權益和政府展開的鬥爭……至於“和平”,我們用史無前例的22P鴻篇巨製,為您呈現了一個“疆湘和”的專題。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這是中國幾代領導人的論述,其正確性毋庸置疑。但和平和發展從來就不可以孤立存在的,沒有堅船利炮的屏障,和平隻能是空想。就連以“中立”著稱的瑞士,也決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枕戈待旦。聽聽瑞士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吧,“我們邁出左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戰士。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打仗,那是因為我們隨時都在準備打仗”!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事實是,瑞士異常重視國防,其中立的得以實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推行的全民皆兵、總體防禦的“刺蝟戰略”。另一個典型就是美國。自建國之日起,美國一直在尋找“假想敵”。美國有句名言是,“沒有偉大的敵人,就沒有偉大的美國”。
好戰可恥,但居安不思危則是愚蠢的。如何思危?必須建立在充分享有信息的基礎上,即知曉我們已經置身於一個天下不平的境地,我們身邊時時、處處彤雲密布。而這些,都需要充分的國防教育來支撐。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並不僅僅針對軍事家而言。但現實而論,我們的公民卻一直處在雲山霧罩中。比如釣魚島問題,有多少人知道,中日軍力強弱究竟如何?萬一交火,美國會怎麼介入?我們的勝算到底有多大?除了在報端熒屏網絡上零星地看那些個軍事觀察家打嘴仗,我們能得到的權威信息大概就隻有“中國不怕戰”的宣示。這,也就是一旦釣島有點動靜就眾聲喧嘩的根源。
又比如信息安全。如果不是本次美國竊聽中國事件被曝光,我們恐怕也不會警覺:國家領導人都被監聽了,我們小百姓還能逃脫麼?假如“棱鏡門”剛爆出的時候,我們的權威媒體能被授權提個醒,或許有人會考慮一下還買不買蘋果、還用不用安卓。——當然,肯定也有人依然鍾情那些洋貨,因為方便“翻牆”。那是另一個問題了——或者說也還是同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信息公開做得夠好,如果我們的民眾不再那麼信息饑渴,“翻牆”自然就少了很多“動力”。
長期以來,我們專注於意識形態的防禦,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忽略了上述意義上的廣義的國防教育,那也是偏廢的,更是危險的。讓我們的人民多了解一些真實的安全信息,讓我們的領導幹部和企業家多思考一下如何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家安全之間找平衡,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