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並關切這個生命,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生命就會得到理解。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東西或者物件,我們隻有陪同孩子走過眼下這一步,而且是快樂地走過,才算是智慧的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孩子未來的疑惑上。
關注幼兒神奇的敏感期
我們知道人的生命非常獨特,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因為人類擁有智慧、思想、情感和判斷力,會用雙腳行走、使用語言交流及使用工具,而這些有別於其他動物的能力大多在人類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形成。
如此複雜的思想和情感,嬰兒是怎樣學會的?有些成人花幾十年時間也學不會另一種語言,而孩子卻可以在生命最早的6年輕輕鬆鬆地學會,不用背不用反複地聽磁帶,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在生命最早的6年裏,造物者賦予人類一樣寶貴的東西,讓人類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所有生存技巧及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這就是敏感期。
起初,“敏感期”一詞是荷蘭一位生物學家在研究動物成長時使用的名稱。後來,蒙台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發現兒童的成長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它運用在嬰幼兒教育上,對提升嬰幼兒的智力有卓越的貢獻。根據蒙台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9種:
1.語言敏感期
孩子在語言敏感期裏,表現出對語言的強烈興趣,通常在0~6歲,我們會時常看到他目不轉睛地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很有興致地開始模仿,說明他的語言敏感期到來了。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但幼兒能很容易學會母語,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給他講故事,或多用“反問”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還要說明的是語言能力分為口頭語言能力和文字語言能力,3歲以前是口頭語言的敏感期,3歲以後才會出現對書寫、閱讀等文字語言的興趣。
2.秩序敏感期
這一時期在2~4歲顯現,此時孩子總會對一些秩序很苛刻,如果稍有改變,他們就會大哭大鬧,這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表現,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敏感力。
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所以家長一定不要誤解此時孩子的舉動,從而使他們驚慌,失去安全感。
3.感官敏感期
和語言敏感期處於同一階段,即0~6歲也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他們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地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感官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增強孩子的感官敏銳性,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我們也可以在家裏準備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時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隻要是不具有危險性或不侵犯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4.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
大人經常會因忙碌而忽略周圍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各種奧秘。在孩子眼中,總有一個與成人不一樣的世界。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我們培養孩子具有巨細無遺、宗理密微的習慣的好時機。
5.動作敏感期
2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正是活潑好動的時期,他們總是閑不住,對什麼都很好奇,此時父母不要過分限製,應讓孩子充分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我們也不要忽視孩子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練習,這種練習不僅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能促進其智力的發育。
6.社會規範敏感期
2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喜好。這時我們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為以後的社會交往奠定基礎。
7.書寫敏感期
3歲半左右,孩子可能會突然喜歡拿著筆亂畫,甚至拿些東西胡亂揮舞,假裝在寫什麼東西。這時候,我們可以開始教寶寶寫字或者畫畫,但是不要過於約束他,任他肆意發揮。
8.閱讀敏感期
在4歲半到5歲半的時候,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閱讀能力開始發展。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我們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9.文化敏感期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我們可在此時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拓展孩子的思維,啟發他學習。
敏感期是孩子天賦的學習催化劑,如果能提供適當的環境和學習條件,加上恰如其分的刺激,就可以加快他們的潛能變為現實能力的速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錯過了這個時期,結果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敏感期的教養應注意下麵幾個重點:
(1)相信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的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
(2)觀察敏感期的出現。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並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須客觀、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質。
(3)布置豐富的學習環境。當觀察到孩子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嚐試。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嚐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幹預。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時,父母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不要太多幹預,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媽媽有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
孩子都是依戀母親的,看到媽媽他們就會有安全感。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每天都是伴隨著媽媽心髒的搏動聲,和那充滿憧憬的歌聲成長,感受媽媽的溫度和撫愛。出生後,媽媽無微不至地關懷,更加促成了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媽媽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吃奶要媽媽喂,玩耍要媽媽陪,媽媽悅耳動聽的聲音時時刻刻在寶寶耳邊縈繞。很自然地,孩子認為媽媽的聲音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隻要聽到媽媽的聲音,他們就會高興,感到幸福滿足。因此,作為母親的我們更應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裏多與他溝通,傳遞期望、愛和教育,給他提供最適宜的成長環境和最有效的教育。
女兒玥玥10個多月大時,我一有空就抱著她出去散步。小家夥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瞪著眼睛東望西看。每每這時我總會借機與她說話,用愉悅的聲調將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好風景告訴她:“媽媽很高興帶你出來走走,今天的天氣真好!公園裏的樹真高,還有許多美麗的花。你看!那邊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滑梯,他們玩得多開心啊!”
玥玥聽著,盡管不是很明白話中的意思,但嘴裏還是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1歲以前的嬰兒表麵上看似不會溝通,但不能低估他的潛在學習能力。他雖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別人說話的內容,卻能夠意識到大人說話有著不同的含義,此時與孩子溝通,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發生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學習。
除了語言溝通外,孩子還需要父母給予非語言的溝通,如注視、擁抱、親吻、撫摩等表情和動作。
當孩子很乖巧地玩玩具或聽音樂看電視時,可以不去打擾他。如果他把目光轉向父母,父母可以注視他,告訴他:“寶貝好乖啊!”或“音樂好聽吧!”作為回應。又如,當孩子發出“媽媽”的單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父母時,可以輕輕拍手鼓掌說:“你好棒哦!加油!”這不但讓孩子開心,更容易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樣的,當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時,父母也應該用溫和的否定態度和語氣來教育孩子。
一天玥玥在地板上玩,突然她發現地上的電源插頭,爬過去伸手去摸。這時我有點慌了,急忙跑過去,將玥玥抱起,表情嚴肅,口吻嚴厲地說:“不要玩,危險!”玥玥像是受了委屈似的看著我,開始哭鬧,還不知輕重地用手打我。
看到玥玥哭鬧的表現,我不禁反省自己的行為。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喜歡聽好話,而不想被嗬斥。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談話的方式和語調。蹲下身子,放下身價,以親和的口吻和商量的語氣交流,給他一個溫柔、和藹、信任的目光,讓他知道媽媽在關心他。當孩子感覺得到了關愛和重視時,才會聽話,才會願意和父母親近、交流,從而更好地展開適合他的家庭教育。
有時,孩子會以哭鬧的方式爭取他們的權益,父母若要拒絕,可以使用反映式傾聽的方法。除了能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外,也顯示自己堅定的態度。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我不給你買這個玩具。我的理由是家裏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或太貴、不安全等)。”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以哭鬧迫使父母給他買。此時,越保持心平氣和越能幫助孩子了解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千萬別上他的當,也許過去的經驗讓他學到,在公眾場合哭鬧,父母通常會讓步。如果想以後減少這種煩惱,並且幫助孩子學習一些規矩,父母就不要顧忌麵子問題。
針對孩子不同年齡、性別、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及當時麵臨的不同情況,溝通的方式和途徑也不一樣。采取什麼方法與孩子溝通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都要本著合理有效的原則。需特別注意的是,溝通時父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一起麵對問題,讓他更幸福快樂。
爸爸,不要你來開門
我們園裏有個2歲8個月的孩子,名叫樂樂,入園已經4個月了。自入園以來她情緒一直很穩定,但最近開始,她總因為一些小事哭鬧不停。
一天,樂樂的爸爸媽媽開車來接她回家,媽媽抱著樂樂,爸爸順手將車門打開,樂樂忽然大哭起來,嚷著:“讓媽媽開車門。”爸爸趕緊把車門關上,樂樂媽媽重新打開了車門,可樂樂就是不上車,在媽媽懷裏掙紮著:“不要現在打開車門,要媽媽剛才打開車門!”爸爸媽媽無奈地等著,直到樂樂情緒穩定了,才上車回家。
爸爸早晨送樂樂來幼兒園,我正在為其他孩子脫衣服,她爸爸自己推開了教室的門,樂樂哭著不進來:“要馮老師開門。”她爸爸關上門退出去,我在裏麵重新把門打開。可是已經晚了,樂樂叫嚷著:“要剛才馮老師開門。”
與樂樂一樣,可欣也有類似的問題。
星期一早晨,可欣在幼兒園門口號啕大哭,老師和她阿姨怎麼哄勸都不行。我問她阿姨怎麼回事,她說:“不知道,本來都好好的,剛才出樓門的時候,鄰居叔叔看見我們,讓我們上他的車,把我們捎過來。一上車可欣就開始哭。叔叔是好心,我們這孩子真不給人家麵子。”
我跟她阿姨說:“你把可欣再帶回你們居住的8號樓,從那兒走過來,她就好了。”
阿姨和其他老師莫名其妙地看著我,不明白我在說什麼。但看看不停號哭的可欣實在無計可施,阿姨隻好按照我的提議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可欣破涕為笑,平靜下來。
阿姨悄悄問我這是為什麼。我告訴她,這就是兒童的秩序感。可欣每天早晨跟著阿姨從自己居住的8號樓走到幼兒園所在的5號樓,這是她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鄰居用車帶她過來,打破了這個秩序,才使可欣大哭大鬧。
以上都是兒童處於秩序敏感期的表現,兒童在出生幾個月一直到6歲,秩序的敏感期是呈螺旋狀的。他們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
這說明兒童已有了內在的秩序,這個內在秩序反過來檢測環境、修正環境,要求環境符合他的內在秩序。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表現得非常“固執”,他們的秩序感來源於對環境的控製欲望,這種控製欲望的根源在於對未知的恐懼。如果生活是有序的,孩子感到安全。一旦這個秩序有所變動,孩子感到未卜,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隻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秩序,不斷鞏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這個秩序的恒定,內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範圍內的改變不會影響後果,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他才能進一步發展。
秩序感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一個小孩為了沒有擺整齊的木頭塊兒焦急、為了掰成兩半的餅幹大哭時,那是因為他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淩亂、兩半兒是“錯”的。這時,在他們意識裏事物有了“對錯”之分,行為自然也有“好壞”“正誤”之分,孩子的自律感應運而生。孩子開始意識到什麼是“標準”“正當”了,開始把行為和後果聯係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兒童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為,誤以為孩子“小氣”“慣壞了”“成心較勁兒”,就會批評、斥責甚至鎮壓孩子的情緒反應,從而逐漸破壞孩子的秩序感,阻撓孩子對標準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殺他們的自律感萌芽,導致孩子將來在遵守規則和發展道德感方麵出現各種障礙與問題。
因此,秩序的敏感期到來時,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理解並尊重兒童的特殊要求,盡量滿足孩子對事物固定秩序與完美無缺的追求。不強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2)給孩子安排規律的生活,固定時間吃飯、外出、洗漱、講故事、睡覺,等等。如此規律的生活能給孩子安全感,有助於他們遵守規則。
(3)當孩子因為某樣“秩序”被破壞而哭鬧時,平靜地陪伴他、傾聽他,而後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孩子要求“重新來一遍”,不妨花費幾分鍾時間按照他的設計重新來一遍,否則我們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平息他的不安情緒。別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小氣”“浪費”“任性”,這隻是兒童發展的必經階段,不會一成不變。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以便建立健康的人格,為未來打好基礎。
0~1歲,信任的橋梁在此搭建
女兒的降生給我們這個家增添了巨大的喜悅。我和她爸爸在每天細心的照料中發現,這個小小的、軟軟的孩子是很有個性的,時而吵鬧,時而乖巧,情緒總是起伏不定,特別容易激動。經過和我們一段時間的相處,玥玥漸漸地變乖了,吃飽時會開心得手舞足蹈,即使餓了也隻是輕輕啼哭,似乎怕吵著爸爸媽媽似的。
1歲以內的嬰兒最需要的是信任感。剛剛降生的玥玥對這個新奇的世界是陌生的,她的眼睛還不適應周圍的明亮,她還聽不懂爸爸媽媽的語言,她會時時感到不安。這時的玥玥隻能用哭來表達她的需要,比如餓了,不舒服等。遇到這些情況,我們都會及時滿足玥玥的需要,玥玥就很自然地對爸爸媽媽產生了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將使玥玥成長為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倘若爸爸媽媽總是不理解孩子的需要,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不安、煩躁、悶悶不樂。這種早期的經曆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成年。
為人父母就意味著我們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在這個地位上,我們的天然職責就是要扮演孩子學習環境中的信任同盟者。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也就擁有發現和開發他學習能力的最佳機會。在教育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暗含期待效應”實驗,其實質就是信任孩子。這種效應被廣泛運用於現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從對孩子的信任出發,培養孩子們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別人的鼓勵和信任中不斷地改掉逆反、任性、不聽話等不良行為。
培養孩子的信任感,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通過自己的需求與社會發生聯係。他用哭聲、表情、姿態以及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既包括吃、喝、睡等生理方麵的需求,也包括社會方麵的關注、撫抱的需求。所以我們對孩子的需求要有敏感而準確的回應,滿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使孩子擁有歸屬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