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的孕前心理環境
對於年輕的夫婦來說,心理環境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夫妻彼此在氣質上的互補和性格上的協調等。和諧的孕前心理環境有這樣幾個鮮明的特征:
(1) 夫妻善於主動調節彼此的心理平衡,當一方心理失衡時,另一方善於引導對方擺脫困境。
(2) 善於安排適宜的生活節律,以消除某種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的因素。
(3)
彼此都善於在特定情況下加大對對方的“容忍度”。平常可能要進行適當爭論的非原則性問題,這時可暫時放下,留待以後找個適當的時機解決,也可借其他方法使之自然消化。
(4) 夫婦之間,如果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迎接妊娠的情緒建設,無疑是一種生育智慧。
以迎接節日一樣的心境迎接妊娠,不要向周圍的親友掩飾您的妊娠願望。經常有意地接受與妊娠有關的良好祝願和關切。這將有助於烘托這種“節日”般的氣氛,對改善妊娠心理也很有裨益。
夫婦雙方不妨安排一點帶有紀念意義的活動,譬如在準備妊娠的時候合影留念,也可以更浪漫一點兒,夫婦分別執筆給未來的寶寶寫一封歡迎的信函並各自珍藏,並相約在適當時機展示,等等。這樣做,不隻是具有優化妊娠心理方麵的作用,還將對孕媽媽順利度過妊娠中的生理適應過程有明顯的“支柱”作用。
(5)妊娠在愛情生活中的理想位置。妊娠應是有助於愛情生活的完美,它應該是鞏固愛情的紐帶,而不應該是弱化夫婦情感的“導火線”。
對於妊娠的期望,無論夫婦哪一方都應給予充分重視,但它畢竟不是愛情生活的全部目的和全部意義。優生,並不意味著生育目的優生於愛情生活的其他方麵。常見有一些夫婦雖然未能達到適時妊娠的願望,甚至終生未能妊娠,仍能和諧相處,生活幸福;有一些夫婦卻由於一時未能妊娠而各奔東西。對於後者,由於原因複雜未必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其中也確有一些因未能擺正妊娠在愛情生活中的位置而造成婚姻破裂,並導致對人生道路的消極態度,這是很不值得的。
生育,從家庭倫理角度來看,是一種愛的傳遞,它是以夫婦情感的發展為基礎的,從期待妊娠到實現生育目的的過程,應該是發展夫婦情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對生活熱愛的過程。把握了這一點,同時也就獲得了妊娠期心理的平衡和強有力的支點。因此,可以說,這是搞好孕前心理準備的關鍵。
孕前情緒標準不可忽視
情緒標準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它包括情緒的形成原因、持續時間、長期穩定狀況等。
情緒的形成原因是指一定的事物引起相應的情緒。情緒的產生是由各種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比如因為喜事引起的高興;因為不幸引起的痛苦等等。通常當引起情緒的因素消失之後,人的情緒反應也相應逐漸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東西丟了,當時可能會非常生氣,事情過後,慢慢也就自己調節過來。如果長期生氣,這就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
情緒穩定表明個人的中樞神經係統活動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況,反應了中樞神經係統活動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的情緒長期不穩定,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與之相對的是,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示一個人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
有一些較特殊的不孕不育的小夫婦,經過詳盡的醫學檢查,卻沒有查出他們的身體有任何器質性病變,但一直不能懷上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心理性不孕不育症”在作怪。所謂的心理性不孕不育症,就是說因為精神緊張、抑鬱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因素,通過植物神經係統影響性腺功能,在女性身上能引起停經、輸卵管攣縮、宮頸分泌異常等現象;在男性身上能引起陽痿、早泄、不射精等現象,從而導致了不孕不育症。引起這種症狀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焦慮、急躁心理:有些女性由於結婚多年沒有生育,於是產生焦慮和急躁的心理,影響了排卵,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孕。臨床上常見這類患者,解除了心理壓力,心情較舒暢,情緒較穩定,恢複排卵,反而會懷孕。
恐懼、緊張心理:有些不孕不育的患者,常表現為精神過度緊張,對性的刺激較敏感,有性交痛,在女性可出現陰道痙攣而無法進行正常的性生活。有些患者由於居住環境狹小,或與老人鬥室同居,造成精神緊張,男性可出現陽痿、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礙而導致不孕不育。
悲觀、抑鬱心理:由於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思想影響,不少不孕不育患者誤認為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對治療及生活喪失了信心。
由於心理緊張而造成的不孕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改善的,隻要用分散注意力的辦法,幫助患者減輕精神壓力,例如:看喜劇電影或多參加自己愛好的文體活動,都可以幫助她們放鬆精神。當然,抱養孩子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情緒變化與孕前月經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