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21世紀,我們要這樣做家長(1)(1 / 2)

劉魯東

人類自從有了家的存在形態,家庭就一直擔負著培養和教育下一代的義務和責任,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在成長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最根本、最持久、最有影響力的,甚至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長軌跡。因為當一個新的生命誕生時,迎接這個幼小生命的第一個世界就是家,在家的嗬護下,孩子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行走,生命成長的第一步從家開始了……

在家庭當中,父母是與孩子直接相處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傅雷說:“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池田大作說:“能否正確地教育引導孩子,歸根結底,並不是教給孩子什麼東西之類的教育技術問題,而是父母本身作為一個人,能否正確履行職責的生活方式問題。”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我國曆來重視家庭教育,《易經·蒙卦》中有這樣一句話:“蒙養以正,聖功也。”《大學》有雲:“所謂治國必先治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曾經說過:“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這些都在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家庭教育還要有正確的方法。

提起孟母教子的故事,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吧。孟子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係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的撫育兒子,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孟子自幼喪父,孤立無援的孟母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培養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平時生活中,孟母不但關注兒子起居冷暖,還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隨著活動範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試煉和考驗,這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句“環境改變人”的話。孟母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曾經三次遷居。

孟家原來住的地方,周圍有很多墳墓,孟子和村中兒童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於是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明白,要想讓兒子遠離這種環境,惟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遷到十裏外的廟戶營村,這裏緊挨著一個交易集市,孟子每天目睹小商小販在集市上討價還價的場麵後,和小夥伴玩時也學著小商小販那樣錙銖必較。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更不想讓兒子沾染惟利是圖的市儈氣。她發誓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於是,她又把家搬到一座學宮附近,雖然房子簡陋不堪,但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初諳世事的孟子,常和孩子們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孟母遠遠地看著,欣慰地笑了。

兒時的孟子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惰貪玩的習慣。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麵玩了半天,回家時看到母親用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攔腰剪成兩段,孟子驚愕不解地問母親為何剪布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隻做一些蠅營狗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可謂用心良苦。“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以後,他在學業上孜孜不倦,日夜勤學不息,最終學有所成。

幼時因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曆史學家司馬光,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慧光早現的“神童”。其實,司馬光的成長與他父母對他得當的家教是分不開的。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誌的知識分子,他沒有沉湎於幾十萬家產之中,而是專心讀書,銳意進取。成家立業之後,以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質樸作風來待人處事、培養子女。司馬光的母親聶氏,也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在這個書香門第和富貴之家,司馬光在嚴父慈母的直接影響和教育下,六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總記不住。父親知道後,就告訴他:“讀書不能隻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並重,才能記得牢固。”在父親的指導下,司馬光養成了邊思考邊學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