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保障製度的排他性
社會保障製度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進行保障的一項重大製度。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不管是遷移性轉移還是暫時轉移,都涉及到社會保障問題。目前我國的戶籍製度還不是很完善,城市的社會保障僅限於城鎮居民,而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享受和市民一樣的社會保障,他們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都急需解決。一方麵,農民工在遇到失業、工傷等困難時,無法從社會保障體係中獲得一定的補償,另一方麵,農民工還存在著老無所養的後顧之憂,以上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3、製約大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因素
(1)可供就業的崗位少,供需矛盾突出。從農村來看,在眾多可以選擇的轉移途徑中,鄉鎮企業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的。鄉鎮企業通過改革開放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給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近幾年隨著大理市經濟的發展,許多鄉鎮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有機構成都有所增加,導致吸納勞動力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造成了這些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大大的下降。造成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下降的原因有許多,一方麵,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和社會整體企業環境變化的影響,比如國家近幾年大力發展國營企業,受到亞洲金融的衝擊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企業的吸納能力。另一方麵企業本身的製度也不夠成熟,規模經濟不夠明顯,內部存在政企不分等問題,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勞動力的轉移。從城市來看,一方麵,大理市遠遠落後的工業化水平,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總體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背景下,國有企業的轉軌和改製,下崗職工增多。導致城市就業壓力增大。過去由農村務工人員壟斷的髒活、累活和報酬低的工作,下崗職工也開始介入,進一步縮小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空問。
(2)勞動力市場秩序混亂。根據《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的規定,職業介紹實行行政許可製度。開辦職業介紹或兼營職業介紹活動的機構,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取得勞動保障部門的批準。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相當數量的職業介紹機構,都沒有遵守這一規定,屬於非法中介,脫離了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經營極不規範,存在著提供虛假信息、與招工單位勾結、搞假招工、騙取中介費等違法現象。
四、促進大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經階段,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中可以有效的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同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又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為城鎮化不斷注入新鮮的活力,所以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根據第三章的分析,農業勞動生產率,產業的發達程度,城鄉相對收入差距和地區之間的差異都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
(1)在農村繼續落實九年義務教育。農村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基礎教育決定的,農村基礎教育和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直接相關。隻有提高了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未來農民的文化素質。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
首先,建立和完善農村教育投資體係。解決農村教育經費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教育投資體係。國家教育部明確表示教育投資要以政府為主,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辦法,經費主要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各省也要在財政方麵給與一定的支持。這個管理體係正在改變農村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農村基礎教育管理權限和教育經費逐層分攤、學校運作艱難、教師工資難以為繼的狀況,使得縣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得到改善。另外,還要繼續通過已經實施的希望工程、鼓勵民辦教育、征集社會各方籌款及地方上發放教育券等方式,實現多元化、多渠道籌資,使農村的義務教育獲得充足的資金保障。
其次,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影響教育質量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水平。要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除了定期、不定期的培訓和進修以外,還可以通過成立扶貧、幫困民間組織,為那些立誌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願意到農村工作的誌願者牽線搭橋,或出台更為優惠的政策,鼓勵優秀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方去任教。隻要製度設計合理,相信會有更多的誌願者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這對於傳播新的知識,改變農村信息閉塞的現狀,增強農村教育隊伍的活力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2)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受到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影響,他們進城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和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門檻比較低,通過短期的培訓也可以完全適應這些工作。因此,在發展職業培訓方麵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從根本上減少農民參加培訓的成本。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可以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費用納入各級財政支撐的範圍之內,由多方麵來承擔該費用,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製。第二,逐步建立了縣、鄉、村三方麵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網絡。把尊重農民的意願作為根本出發點,結合市場的需求,走出一條先培訓後輸出、以培訓促進輸出的新型培訓道路。第三,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多渠道的宣傳,積極建立學曆文憑和職業培訓資格證書並重的勞動用工製度,提高農民進一步提升自身水平的意識。進一步推動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的製度,對職業證書考試的程序和管理更加嚴格,從多方麵來規範各類崗位培訓製度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