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良知?良知在一個人的情感中居於哪個位置?它距離理性有多遠?它離群索居於情感和理性又有多遠?……這些都是模糊的問題,而且沒有必要因為現實的目的對此做出答複。但盡管如此,問題基本上已經清楚,這就是:像情感和理性一樣,良知是人性中的核心構成,它是我們所有了解善惡、獲得關於善惡知識的神聖感官。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孩,盡管當良知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騷動的時候他尚不知如何表達,但是,他人的責備神情卻會使他垂下眼瞼並把臉埋起來。注意,當這個孩子本來很乖的時候,他的母親可能會逗弄他,這種逗弄的結果是混淆並遮蔽了他的良知,最後,這個可憐的小東西的未經教化的良知雖然照樣會表現出來,聽到別人的話會譴責自己,但他卻並沒有獲得明確的是非善惡的觀念。這類事情使我們看到了父母肩負的重大責任。兒童帶著道德的潛能來到這個世界,借助敏感的官能,他辨別體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當他麵對善行的時候——無論這種善行是他自己所為還是別人所為,他都會感到愉悅,同時,他會對惡深感厭惡和痛恨。但是,可憐的孩子,他就像一個不知道怎樣用羅盤轉向的航海家。他生來喜愛善,痛恨惡,但他卻對善惡一無所知。他所擁有的微弱的直覺尚不足以使他形成一種關於善惡的信念,因此,他隻能愚蠢地聽命於他人。
兒童的良知是一種不發達的能力而不是至高的權威如果你注意你就會發現,兒童內在的良知並非至高的權威,而是一種尚不發達的能力。問題是,這個初生的稚嫩的生命主宰是如何在教育之下逐漸形成意誌的?是如何擁有決斷人的行為這種高級功能的?雖然良知可能由於錯誤的教育而鑄成大錯,一個人可能會受良知的驅使而在信徒中間大開殺戒,在另一方麵,除非在善良天性的支配之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神聖、正直和節製的生活。良知,不僅是辨別善惡的能力,而且也能訓練有術地認識這兩者的高下。這正如一個人可能會非常敏感地鑒別什麼樣的人是合乎他的要求的品茶員,但是,前提是他自己必須是一個技藝精深的品茶專家,他的品味不僅對他的雇員有價值,也會給他自己帶來利益。
本性
意誌的良知以及對良知的引導和教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知先前存在的狀況。對良知的提升絕不能和無知相提並論。沒受過教育的人有我們不了解的他們自己的生命顧忌,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理解昔日英國軍隊中的印度兵的叛亂何以會成為可能,其叛亂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這些印度兵懷疑分給他們塗抹大炮所用的油是肥豬油和肥牛肉脂肪的混合物。我們把那些超越了我們想象的顧忌稱之為迷信和偏見,而且,除非站在認同那些禁忌並理解其內在道理和內在正義的立場上,我們不願把那種行為看成是正義的,甚至當我們被原始的道德情緒煽動起來的時候依然如此。
決斷的過程即良知進行判斷的過程
非常明顯,可以看出,在良知就既有的事實做出判斷之前,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麵反複推敲精心推斷的理由。實際判斷一定要平衡這兩個方麵,然後,權衡利弊,度其短長。必須集中注意力,調動所有腦細胞去麵對所要處理的問題。慣常的正確表現是,一定要滿懷感情,一定要使自己的善行看上去更從容、更喜樂。同時,要突出心中的欲望。但麵對事實,麵對自己靈魂的法庭,良知、公允的判斷、對事情的功過的如實表述則是必須的,最後,做出正義的決斷。意誌執行良知所做的決定,隻有這種行為與良知的決斷保持同一的人,才是一個正直的人,這是我們可以無條件地相信的那種人。但就具體事件來說,這個過程太長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有數千件事情等著他去決定,如果都這樣細致糾纏起來,結果會怎樣?這恰恰是以經過訓練的智力為基礎的經過教化的良知的優越之所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需要對事物做出判斷,有了經過教化的良知,忠告就會隨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