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橫渡”政治學(1 / 2)

“橫渡”政治學

新聞

作者:張夢圓

7月13日,廣州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活動結束。這次率先遊上岸的,既不是帶隊的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也不是首次下水的市環保局局長楊柳,而是舉著“美麗珠江,幸福廣州”牌子的市遊泳協會運動員。

這一次,以往奮勇爭先的市長陳建華有意“讓賢”。他向媒體攝影記者的鏡頭揮手致意,遊至河道中部時還停留了兩三分鍾玩水,等待後來居上的佛山市代市長魯毅,並肩前進。

2006年,廣州恢複橫渡珠江活動,初衷是展示政府治理珠江水質的成果。但當時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和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相繼躍入珠江後,這項活動就被地方主政者賦予了強烈的政治宣示意味。

雖然9年來,再也沒有比黃華華職務更高的領導下水,但廣州市市長8次參與橫渡,市委書記5次參與,書記市長齊下水4次,足見橫渡珠江已成為羊城官員的常規動作。

會遊泳要上,不會遊泳再苦再難也要上。2010年,剛擔任廣州市市長的萬慶良表示,因遊泳水平還不達標,隻能“作岸上觀”。不過第二年,他就綁了一身浮標“勇奪亞軍”,引發民間“遊泳名次就是官場上的論資排輩”的調侃。據《廣州日報》報道,萬市長為能橫渡珠江,連續12天從晚8時苦練遊泳到淩晨1時。

之後的三年裏,升任廣州市市委書記的萬慶良和市長陳建華總是一同出現在珠江擊水的第一方陣,先後上岸。而今年,陳建華有些孤單。就在半個月前,曾與他並肩渡江的萬慶良被中紀委帶走接受調查。

橫渡珠江活動的開展和珠江水汙染治理密切相關。2002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李長春乘船視察珠江,提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變清”的珠江整治目標,設想著“等珠江水變清了,要恢複市民集體下珠江遊泳的傳統”。李長春赴京任職後,曾連續三年在全國兩會上舊話重提,隻要到廣東團看望代表們,便會過問珠江整治的進展。

2004年李長春參加廣東團討論時,曾問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明年你帶頭跳到珠江裏遊泳,行不行?”兩年後,廣州舉辦首次橫渡珠江活動。當時已調往貴州任職的林樹森意外地出現在活動彩排隊伍中,24分鍾遊完全程—為了老領導的囑托。

但不是所有江河都能有這樣的運氣,中國東部地區的大多數地表水都達不到三類水,不適合遊泳,更別提飲用了。2013年2月,浙江省瑞安市一老板出20萬元喊環保局局長下河遊泳20分鍾,話音未落,又有網友懸賞30萬元請蒼南縣環保局局長下河試水。一座城市的河流是否汙染嚴重,當地長官或者負責幹部敢不敢下水遊泳成為重要衡量標準。

國家出台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對不同水質狀況進行了分級,江河水質達到三類水以上的標準才適合遊泳。因此官方舉辦集體橫渡活動時,水質必須保證在三類水以上。

但珠江廣州河段的水質除豐水期極少數時候達到三類水標準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四類水甚至更為糟糕。廣州市水務局透露,此番橫渡珠江活動采取了臨時措施才將水質保障到三類水水平,不過未動用“調水補水”手段。在9次橫渡珠江活動中,官方承認隻有2011年和2012年因水質改善未采取“臨時措施”。換言之,普通民眾要想在江水裏遊完後皮膚不發癢,得等一年一度的橫渡珠江。

1969年至1977年,廣州先後舉辦7次暢遊珠江活動,萬人參加,場麵蔚為壯觀。那時的橫渡珠江就已帶上抹不去的政治意味—“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橫渡長江”。

其實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曾經橫渡珠江,比暢遊長江還要早,是“暢遊三江”計劃中的第一站。

據2008年9月竇應泰在《黨史文彙》雜誌所述,1956年4月,毛澤東在廣州視察,向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表達了暢遊珠江的願望。這下為難壞了陶鑄,他不僅要考慮湍急的水流、偏低的水溫、蚊蟲肆虐的水麵,還要考慮來自港澳的敵特分子。陶鑄很快拿出一個關於珠江水係不利於遊泳的報告,想勸阻毛澤東下水,還特別強調珠江水汙染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