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增加成本又降低產品壽命的技術,注定隻能成為實驗室裏的一塊銘牌被懸掛。但我不確定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是否已經有人發明了新的技術使這項功能得以完全商業化,因此就繼續和這位齊女士聊著她燈飾業的話題。
交談中我了解到,齊女士早年辛苦,沒讀過多少書,種地、打工、服務員、清潔工她都幹過。和許多打工者一樣,她在建築、裝修行業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從搬沙運土的體力活到小包工頭的管理工作,她一樣沒缺。
最後,她在燈飾行業找到了自己的事業之路,在廈門江頭建材市場開了一家“通明”燈飾店。此後幾年順風順水,雖然說不上大富大貴但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現在,因為廈門城市建設速度逐漸加快,道路係統已經有了更龐大的規劃,齊女士燈具店所在的建材城將被政府征用於建設“成功大道”高速路,燈飾店麵臨著被拆遷的命運。
從收到通知的那天起,齊女士就開始籌劃今後燈飾店的運營。她麵臨兩種選擇:第一,遷到其他建材城去經營自己的老本行;第二,利用手頭的資本轉行做其他行業。
從她本意來說,當然是願意繼續自己的燈飾經營之路。畢竟,貨源和客戶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做起來駕輕就熟比做其他行業容易很多。但是,其實齊女士心裏清楚,她能取得這樣的業績和她店鋪所處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她和我提到,當年,江頭還是一片剛剛開發的新區,沒什麼人氣,店租也很便宜。店主和她簽了一份很長時間的租約,她當時還很猶豫,但最後還是簽了。誰知,後來城市建設腳步越來越快,江頭片區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建材店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一家地開業。齊女士的店鋪臨街、端正,門麵前後來又設立了一個公交站點,這下子生意更是興隆不已。
但政府一紙“拆遷公告”由不得你不走。在新的規模化的建材城裏,齊女士發現,不僅好的鋪位價格昂貴,而且大品牌、大集團比比皆是,像自己這種賣散雜貨色的店家,在名牌旗艦店遍布的建材城隻能是給他們做陪襯的料。先期進駐的朋友叫苦連天,這更加深了她的猶豫不決。
可要讓四十多歲的她再開始二次創業,又覺得精力不足,而且目前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也算是衣食無憂,再也沒有當初打拚時的勁頭。齊女士琢磨著,如果能擁有一個自己熟悉又不用太費力,收入還可以的事業來做就好了。
這時,有個在上海的供貨商給她捎來了一條消息,聽到這個消息齊女士決定去親自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