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所有通道為文化產業打開(2)(2 / 2)

2012年文化部發布《“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的11個重點行業和發展目標,其中首個便是演藝業。《倍增計劃》中提出,將建設10家左右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形成1到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為實現從演藝大國到演藝強國的跨越奠定基礎。至此,文化演藝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顯要位置。

據道略文化傳媒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演出機構年營業收入前十名的都在1億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杭州宋城旅遊和第二名北京保利劇院的營業收入均超5億元,國家大劇院則以4.2億元的年營收位居第三。中國演藝走向產業化已經具備了充分資本。

藝術品經營:頹廢隻是暫時,回歸理性是大勢所趨

低迷,是所有藝術品相關行業人士對2012年總結的關鍵詞。

2012保利秋拍古書畫夜場,封麵拍品是八大山人的《荷花水禽》,2000萬元起拍,喊到2400萬元便無人加價。拍賣師著急了:“不應該啊,這麼好的八大,怎麼能比齊白石還便宜?錢都到哪裏去了?”現場一片無奈的笑聲,作品最終流拍。這是2012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低迷的真實寫照。

短短兩年時間,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曆了過山車:2011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占全球份額40%;到了2012年,市場一路探底,很多知名藝術家的拍品幾乎縮水一半。

2013年3月14日出版的《2013年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藝術品與古董市場萎縮了7%,共成交430億歐元。而銷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的收縮,2012年中國市場藝術品成交額下降了24%。該報告認為,經濟增長減速和持續的流動性緊縮是造成中國市場收縮的主要原因。

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在近3年來的第一次減速。在中國拍賣市場,高端拍品雖然更是純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流砥柱,但在2012年,中國純藝術作品市場千萬美金以上的成交大幅下降。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統計:2012年,1000萬美金以上的作品僅為7件,相比2011年減少15件。此外,西方市場中80%左右的成交作品價格低於5000美元。

2012年,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為279.28億元,比2011年下滑51.53%,其中,超過百萬元級別的拍品共成交約4500餘件,比2011年縮水一半以上。

麵對寒流,拍賣界也並不都是悲觀的聲音,有業內人士分析:“2012年秋拍市場,雖然比2011年秋拍和2012年春拍,在成交及高價作品方麵均清晰地呈現出縮減的趨勢,但這一趨勢並不是藝術市場頹廢的表現,而是回歸到正常交易和理性價格的體現。”

廣告:消費習慣轉型,數字化是發展方向

與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侵襲的2008年、2009年相比,2012年的廣告業雖不至遭遇寒流侵襲,卻也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廣告營業額已突破4000億元,占GDP比例為0.9%,比上年增長0.24%,全國已有20個廣告產業園區掛牌開展工作。然而,傳統媒體的廣告投放步履蹣跚,報紙首當其衝,廣播甚至電視媒體都未能躲過一劫。新媒體雖逆勢而上,也難以改變整個廣告市場的低迷。除了央視的廣告營收基本保持穩定狀態,省級衛視和地麵頻道的廣告刊例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2012-2016全球娛樂業及媒體行業展望》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媒體娛樂市場,廣告業將隨之快速發展。就類型而言,廣告將朝數字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習慣的轉型,2012年互聯網廣告花費增幅達到55%。會展:綜合性、國際化是辦展之本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內會展產業集中在長三角、廣東、海南等綜合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京津唐也占據一定比重,2012年為22%,較上年有所增長。國內會展產業以廣告設計、文化旅遊、教育培訓、體育休閑娛樂等相關會展為主,有數個會展產業的比重超過10%。2012年,體育休閑娛樂相關會展突破了20%,占據了主導地位。綜合類會展產業也有所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會展產業的跨行業性以及各行業之間的交融與合作的增強。(文/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