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9章 ,悟劍意:“蒼天殺人”(1 / 2)

道門三清皆為極道,而三清之首太清老子曾言:“無為”,此法為大、小乘統攝之門。

老子的修行達到極高地步,在他的認知裏,世間一切都已是虛幻的,都已是空無的

修為超脫到如此地步的太清老子提出“無為”理念。什麼是為?為就是“有”。

一切起於心動念頭之造作都是“為”。

什麼是“無為”?

“心”知其為乃是“空”,此為就是無為。

老子言:“無其為,是為;無其事,是事;無其味,是味”。這說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心知其空而為之”。

也就是“心不著相”,“不執著”。

“心知其空而為之”,聖人才能做到。所以,聖人不失道。普通凡俗世人,他們隻知其“有”,不知其“無”,世人之“為”都是“有為”。所以,世人皆失大道。

為了教化,為了使世人也達到“無為”的高度,並由此回歸大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旗幟鮮明的提出“不得”主張,吹響了“不得”的號角。

高明如老子,清楚世人“執著有”,不能“知其本空”。先天之“無”不知,後天之“無”卻懂。老子便用“不得”二字提醒世人……

朱鵬為了修行,所看讀的道家典籍車載鬥量,拿出來建立個大型圖書館都毫無問題,所以就不一一拿出來複述了,上麵一切言語之含義,朱鵬領悟的委實不多,太清老子之典籍廣泛留傳於後世,但由此得道解惑者卻不甚多,甚至對於普通修道者而言,一本《道德經》對自己的增益遠遠不如當世高手所書的手記手劄。

無它,唯適用耳,《道德經》雖好,但看不懂也一樣是渣。

《道德經》之失不是因為內容不好,而是因為太清老子在寫《道德經》的時候明顯忘了先發個簡化版,直述上層之修行法,別說仙道位麵的修者,便是飛升一兩界麵的大小仙人,能夠真正有所領悟的也不多。

當然,也有悟性變態的家夥領悟其中皮毛,然後便竄火箭似的直接成為一代道門宗師,朱鵬便知道有一個叫黃裳的變態,他便是讀《道德經》時偶有領悟,然後直接竄升成一代頂級修者,創了本《九陰真經》甚至被天道所認可,收攝為永世傳承之仙道絕學,玄奧精深未必就遜色於《葵花寶典》與《氣海無量先天功總訣》,隻是那種變態人物與變態經曆明顯不是正常人可以寄望複製的。

但就在剛剛,朱鵬因為激戰打得氣血兩虛,就連自身意識都受到體內龍意衝擊而潰散時,他卻突然領悟了其中一句:“心知其空而為之”也既是朱鵬剛剛所說的:“心空無為。”

“無為”,並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而是指心意空無為而無所不為,心是空的,所作所為卻是全力,不受念頭變幻外邪侵擾,若達此境,當真便無所不為、無所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