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鏢局的生存之道(1 / 3)

古代鏢局的生存之道

風雲篇

作者:楊津濤

在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中,鏢局都是江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鏢頭、鏢師們常常隻是跑跑龍套。曆史上真實的鏢局,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鏢師見了強盜,雙方就打作一團。無論是鏢局鏢師,還是綠林好漢,他們都是江湖中的“朋友”,因此更多的時候,衝突都能通過談判化幹戈為玉帛。

武功、麵子、資本,一樣不能少

對於鏢局的起源,學者們至今存有爭議。驛站通常被認為是鏢局的前身,不過驛站隻為官府提供服務,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權利使用這個“公共資源”的。到了明末清初,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各地商人間的生意往來越來越多,結算的數額越來越大,那麼一個山東老板要買一大批蘇州的絲綢,怎麼實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呢?隻有依靠鏢局,讓他們把銀子拉過去,再把貨物運回來。

一個鏢局通常包括老板、總鏢頭、鏢頭、鏢師、掌櫃、趟子手和雜役。很多時候老板兼總鏢頭。他們通常是名震一方的江湖大佬,不僅武功好,人脈也很廣。鏢局的生意固然是刀頭舔血,靠鏢師們的一身武藝討飯吃,但走江湖總不能見人就打,不然雙拳難敵四手,早晚要栽在強盜手上。所以走鏢時還是要靠總鏢頭的麵子,讓綠林好漢自動退避三舍。要想開鏢局,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資本。你要是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或者銀行存款,萬一你保的鏢被強盜劫了,鏢局賠不起,那麼雇主的貨物不就打了水漂嗎?鏢局沒有一個闊綽的門麵,雇主也不會讓你來保大額的鏢,怕鏢局把貨物一收,來個監守自盜。有一間大門麵就讓雇主心裏有了底,因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開鏢局的鏢師們大都是同門、親戚或同鄉,這樣一旦遇到強盜,也能同心協力,不會有人自顧自地“風緊扯呼”(黑話,意為“事清不妙,趕快逃跑”)。金庸《書劍恩仇錄》裏的鎮遠鏢局,總鏢頭王維揚人稱“威震河朔”,有道是“寧碰閻王,莫碰老王”,除了紅花會這種有政治目的的幫會外,自然不會有強盜不要命地來劫鎮遠的鏢。王維揚是八卦門的創建者,手下鏢師都是門下弟子。鏢師們隻有一身武藝也不行,走鏢時出門在外,武藝不能當飯吃。鏢局的規矩,鏢師的基礎技能是“三會一不”。古時候沒有穀歌地圖,沒法精確地製定行程,很難在飯點的時候恰好能走到一家飯館,所以埋鍋造飯的本領一定要有。一趟鏢從南走到北,或許就是幾個月,腳下不能沒有一雙合適的鞋,因此修鞋是要會的。第三個要會的是理發,路上風塵仆仆,到了一個地方,要是沒有點“化妝”的本事,還不讓人小瞧了?這個“一不”說起來有點可笑,竟然是不洗臉。塞外氣候惡劣,不是嚴寒、酷暑,就是沙塵飛揚,所以不洗臉就成了對皮膚的一種保護。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那些“走西口”的生意人,身穿皮袍,一個個灰頭土臉,也是這個道理。鏢局業務按任務分,有行程鏢和看家護院鏢,行程鏢又有水路鏢和旱路鏢;按所保類別分,有銀鏢、貨物鏢、人身鏢和信鏢;按時間分,則有年鏢、季鏢、月鏢和短期鏢。商人選定鏢局的一項服務,先要到鏢局簽合同,說好押運的東西是什麼,規定好這趟走下來付鏢局多少“鏢禮”,從什麼地方出發,到什麼地方交貨,路上需要多少天——路線一定是選總鏢頭朋友多的那條,萬一貨物在路上有什麼閃失,鏢局要賠償多少,一項一項都要在合同上寫清楚。山西平遙的著名鏢局“同興公鏢局”的行情是,每保一萬兩白銀的鏢,收50兩白銀的酬金。此外,依據路程不同,還要按裏數計價。同興公鏢局接過一筆鏢局史上最大的買賣。八國聯軍進京後,慈禧和光緒匆匆西逃,曾將93萬兩白銀交給同興公鏢局,讓他們押往西安。辦完這趟皇差後,老佛爺親賜了一塊“奉旨議敘”的匾額。

鏢局收的“鏢禮”不少,不過鏢師們的工資卻不很高。鏢局給鏢師保食宿外,每月發給四五兩銀子,年底時還有分紅做“年終獎”。鏢師們到達目的地後,雇主如果給一些小額的打賞,就是難得的外快了。行軍打仗,帥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鏢也是一樣,鏢旗就是鏢局的象征。同興公鏢局的鏢旗是三角形紅旗,黃布鑲邊,旗邊上有九個邊鰭,意為“鏢走華夏九州”。在旗麵邊上有一個白邊空心圓,上麵寫著一個黑色的“王”字,說明這是王正清家保的鏢。王正清擅使一條大槍,與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八卦掌宗師董海川和太極拳宗師楊露禪齊名。 走鏢時,同興公的鏢旗掛在鏢車上,就是知會一下道上的朋友,讓他們掂量下自己有沒有搶鏢的實力。為了壯聲勢,鏢局在走鏢時還要喊“趟子”,也就是口號。喊口號的夥計被稱為“趟子手”。“合吾”二字為各個鏢局走鏢時所必喊。乾隆年間的“神拳”張黑五,被尊為鏢局業的祖師爺,“合吾”就是“黑五”的諧音。在梁羽生《鳴鏑風雲錄》中,洛陽虎威鏢局的趟子手在走鏢時喊:“虎嘯中州——虎嘯中州!請江湖朋友借道!”其實喊趟子也是有學問的,真正厲害的鏢局喊“威武鏢”,一張口就是什麼“我武唯揚”,擺明不給綠林兄弟麵子。敢這麼喊趟子的,普通強盜也不敢惹。最常見的是“仁義鏢”,鏢旗下半旗,擺出讓綠林朋友“賞”飯吃的客氣狀。還有就是不喊趟子的,鏢師們為了不驚動某地的大盜,就會收起鏢旗,悄悄過去了事。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鏢師們在路上是加倍小心的。馬誌明、黃族民的相聲《大保鏢》裏說,保鏢的兄弟倆覺得“住店更不安全,咱是連夜而行”,這是犯了鏢局的大忌,因此活該他們倒黴。鏢局保陸路鏢,為了安全起見,夜間能不趕路就不趕路。打尖住宿前,要先看看店裏有沒有詭異的人盯梢,再逛逛廚房,聞聞有沒有蒙汗藥的味道,以防孫二娘的黑店。鏢師們的行業守則中有一條特別規定:遠離婦人,就是把女的都當壞人來防,不要中了人家的美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