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三七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1 / 3)

中國三七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產業發展與技術研究探討——三七

作者:崔秀明 黃璐琦 郭蘭萍 劉大會

[摘要] 三七是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也我國近年發展十分迅速的中藥大品種之一,在我國中藥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該文總結了我國近年來三七產業發展現狀、取得的主要經驗,找出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七產業發展的目標及對策措施,為我國三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三七產業;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三七Panax notoginseng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在我國中醫藥行業中有重要影響,現在已經成為僅次於人參的中藥材大品種,也是複方丹參滴丸、雲南白藥、血塞通、片仔癀等我國中成藥大品種的主要原料。三七廣泛應用於跌打損傷、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後遺症、高血壓等疾病的治療中[1-3]。三七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較為係統的化學物質。迄今為止,已從三七的不同部位分離得到70餘種單體皂苷成分[4],現階段我國以三七為原料的中成藥品種400多個,批準文號3 200個,涉及的生產廠家1 300家,年需要三七800萬kg[5]。三七還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藥用植物,按現在的市場銷售價格計算,每公頃產值可達150萬元左右。由於政府重視,科技支撐力不斷提升,知名度提高,三七產業近幾年來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本文根據三七主產區的調查資料,總結了我國三七產業發展現狀、取得的經驗,存在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目標及發展對策,供同行參考。

1 三七產業發展現狀

1.1 三七種植業發展曆史及現狀評價 三七是我國特有種,因其對氣候、土壤、植被等環境有特殊要求,分布範圍僅集中於中國西南部海拔1 200 ~2 200 m,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傳統上以雲南文山、廣西靖西等地為主要種植地區。由於價格不斷上漲,社會需求量的不斷擴大,近幾年三七的種植區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雲南產區已由文山擴展到雲南紅河、玉溪、曲靖、昆明、大理等其他地區;貴州、四川、廣東等地也開始栽培。在雲南產區,三七種植麵積從2003年的4 300 hm2發展到2013年的20 000 hm2;產量從2003年的378萬kg增加到2012年的700萬kg,三七產業實現總產值10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70餘億元,加工業產值近30億元[6]。

三七種植曆史已有400餘年。1949年以前,雲南三七種植麵積僅有幾百畝,廣西有少量種植。建國後,地方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發展三七生產,三七種植得到發展,但發展之路並不平坦。從1951年至2013年的62年間,三七產業種植經曆了3次大起大落的曲折。1951年到1974年出現第一高種植高峰,當時全國三七種植麵積5 333 hm2(其中雲南2 933 hm2;廣西2 400 hm2);產量為108萬kg(雲南66.4萬kg,廣西41.6萬kg)雲南產區三七產值為6 400萬元,當時的社會需求量為50萬kg;之後三七種植麵積大幅度下降,到1983年,雲南文山種植麵積才恢複到333 hm2,產量5萬kg;1988年,全國三七種植麵積快速發展到650 hm2,產量138萬kg[7]。1990年後,因價格下降,種植麵積萎縮到1 333 hm2左右;到2007年形成了第3次種植高峰,當年三七在地麵積達到了8 533 hm2,產量為940萬kg。2013年,三七正在經曆第4次種植高潮,預計產量1 000萬kg,2014年產量將超過2 000萬kg,供過於求的局麵將再次出現。

1.2 三七市場價格曆史變遷及發展趨勢分析 建國以來至1988年,三七是國家計劃控製產品,由國家統一收購。從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放開管控,完全由市場決定價格以來,20餘年間,三七價格一直處於比較平穩的發展狀態,每6~8年會出現一個較小的漲跌幅周期。1987年,三七平均收購價格為220元/kg,1988年下跌到40元/kg,2003—2004年三七價格出現了較大漲幅,價格恢複到80元/kg,2006年三七市場價格開始下跌到50元左右/kg,剪口價格不到40元/kg。2007年底三七價格開始逐步回升,2009年雲南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旱情,三七種子產量和單產受到影響,種植麵積減少,三七價格進一步上漲。到2012年,三七種植麵積恢複到10 700 hm2,產量700萬kg,平均價格達到了750元/kg,剪口價格超過1 000元/kg,5年間分別上漲了15,20倍。近5年來三七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主要原因是供求關係導致,部分原因是因為雲南天氣幹旱因素,導致前3年種植麵積增長緩慢;部分也有人為炒作的因素。

從2013年產新開始,三七價格將會步入一個下行周期,價格調整的周期大概會有3~5年,這是因為:一是2013三七采挖麵積將達到4 667 hm2,產量1 000萬kg,較2012年增加產量300萬kg左右,增加幅度為近5年來最大,產量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大幅度增加;二是近幾年三七價格的持續上漲,已經給下遊生產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成本壓力,以三七為主要原料的大部分產品幾乎全線虧損,生產企業隻有采用壓低生產量來度過難關;三是雖然三七飲片的社會需求有所增長,但這種增長是緩慢的;四是許多三七需求大的下遊企業,紛紛到產區建立生產基地,這已經成為近年三七種植業出現的一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產企業對市場的直接需求。

三七價格過高過低對三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利的。以前價格過低,農民沒有種植的積極性,所以種植麵積萎縮;現在價格又過高,大部分三七產業下遊的生產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虧損時間過長,企業要麼減產,要麼換品種,消費者也會選擇其他同類品種,反過來會導致社會需求的下降。供求關係決定市場價格,正常波動是一種規律,如果偏離過度,都不利三七產業的健康發展。

1.3 三七產品加工發展概況 三七現已成為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藥物,在治療腦動脈血管硬化、缺血性腦損傷、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迄今為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的三七總皂苷原料藥生產廠有14家,批準生產的三七類藥物中成藥製劑及複方製劑品種種逾300個,相關產品銷售收入達320億元。其中,雲南省以三七為原料的單、複方中成藥製劑有80餘種,藥品生產批文200多個,相關生產企業60餘家。

血塞通係列產品已經成為三七產品的拳頭產品,批準生產的劑型有注釋劑(粉針劑和水針劑)、口服製劑(包括滴丸、軟膠囊、硬膠囊、片劑、分散片、顆粒劑等)兩大類。其中,血塞通粉針劑已經成為我國醫藥使用的中成藥注射劑主要品種,近三年增長速度均在30%以上。血塞通產品已經主導了三七單方製劑市場,在2007年樣本醫院市場中分別占據了90%,而傳統的三七片、參三七傷藥片等多品種所占的比重尚不到1%。三七製劑前我國較大的生產企業是廣西梧州製藥集團、廣東眾生藥業、黑龍江省珍寶島製藥、昆明製藥集團、雲南維和製藥、昆明聖火藥業等企業,其中增長率較高的是昆明製藥的血塞通粉針劑,雲南昆明聖火藥業的理洫王牌血塞通軟膠囊。目前,40%的三七原料由血塞通係列產品所消耗。

三七飲片對三七的原料需求是第二大的品種,以淨製飲片、超細三七粉、三七切片為主,最近又開發了活性三七係列。全國飲片消耗三七原料約占30%左右。目前,我國最大的專業生產三七飲片的生產企業主要有雲南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同根三七產業有限公司等。

複方丹參產品是三七使用量排名第三的中成藥品種,全國有760家生產企業擁有複方丹參片生產批文,但僅有少部分生產企業生產,最主要的生產企業是廣州白雲山和黃中藥有限公司,占複方丹參片近50%的市場份額。複方丹參係列對三七的消耗占全部用量的20%左右。

在雲南,三七生產企業中藥分布在昆明經濟開發區、玉溪經濟開發區和文山三七醫藥工業園區。園區已成為推動三七主產區產業發展的主要平台,其中文山三七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近10億元,開發麵積近3 km2。201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3.3億元,同比增長105.3%,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117.6%;實現利稅6.5億元,同比增長5.7倍;解決就業3 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