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要不要上早教班——早教必須在早教班裏才能實現嗎(1 / 2)

“糾結案例”

我家麗麗已經一歲零四個月了。周圍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上早教班,有幾個月就開始上的,也有一歲多開始上的。關於早教班,我一直在猶豫。一方麵,我覺得我這個全職媽媽具備一些育兒知識,完全可以教好女兒。而且,出生在這個年代的小孩雖然幸福,但同時也必須很早就承受社會和生活的壓力,我不想剝奪孩子難能可貴的童年;但是,周圍的朋友都說早教機構能教會孩子不少東西,假如不去,就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不想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上早教班呢?有經驗的家長指點一下。

“早教機構更專業”來自:沙子1樓

我家寶寶一歲零五個月,非常調皮,沒有一個小朋友能跟他待在一起超過半個小時。爺爺奶奶跟我說,越調皮的孩子越聰明,那些不調皮的孩子你才應該擔心呢。前幾天,我去小區附近的早教機構試聽了一節課,課後又跟老師聊了一個多鍾頭,才知道我家寶寶之所以這麼好動,是因為感統失調。如果這個問題在12歲之前得不到糾正,就會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

因此,建議樓主讓孩子上早教班,畢竟我們的育兒知識有限。比如,孩子每次洗澡就哭鬧不止,或從來不肯參加各種活動,很可能就是“感統失調”的表現,但我們卻認為孩子“調皮”“膽小”,因而不能對孩子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導致孩子“落於人後”。

早教其實包含了很多東西,隻有通過早教機構的專業訓練,孩子才能像其他人一樣學習和生活。樓主,別再猶豫了,早點兒讓孩子接受專業的教育吧!

“早教會讓孩子變得更積極主動”來自:可愛小醜魚2樓

很讚成樓上的說法。

我家寶寶一直比較膽小、羞澀,第一次到早教班上課時不肯與小朋友互動。但隨著早教老師活潑而耐心地指導,她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現在已會主動與人打招呼、說再見了;在外邊遇到陌生的小朋友,還會自報家門,並問對方叫什麼名字;和小夥伴兒玩的時候,她更是積極參與其中,有時還有點兒領導“範兒”。

早教改變性格,早送早改變,樓主積極行動起來。

“語言需要提早開發”來自:一封信3樓

我在外企上班,因此接觸到更多的國外文化,對語言尤其看重。因此,在女兒一歲半的時候,我就挑中了一家國際知名的早教機構。除了良好的硬件、便利的交通外,我最看重的是其雙語的早教環境。兩個月之後,孩子在家裏玩遊戲時,經常會冒出一兩句英語。我覺得這就是早教的效果。

“家庭是早教最好的課堂”來自:蘭妃4樓

我和樓上三位的觀點不同,我不認為孩子必須上早教班。因為早教班一般通過言語、音樂、運動、遊戲、圖畫和社會交往等環境使孩子的大腦神經突觸得到良好的刺激,從而建立更多的神經連接,為未來學習、記憶、思考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早教班並不是教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潛能。

但培養孩子的潛能,家庭教育一樣能做到。我們手邊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孩子的教具。而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接受家長無意識的早教。家長輕撫寶寶、哼歌或帶著寶寶做遊戲,都是在無意識地培養孩子身體、運動、情感、認知等各方麵的能力。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曆:

我在給孩子報了早教班之後,認為孩子就可以“快人一步”了,就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承擔陪讀的角色。可是半年後,我發現沒有任何效果。跟老師溝通後才發現,現在的早教班都鼓勵孩子的家長參與到教學中來,在開發寶寶各項潛能的同時,更多的是傳授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在平時的生活中對教育孩子起到正麵作用。畢竟家庭教育才是早期教育的陣營,父母才是孩子早教最好、最重要的老師,早教班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