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裏的守望者(1 / 1)

歲月裏的守望者

一個月前,晚上七點在濟南下火車,熱氣撲麵而來,而黑龍江這個時候天氣應該沒有熱度了,熱度早就被黑壓壓的夜色壓的沒有立錐之地了。感覺汗珠從皮膚上滲出來,密密麻麻的。而眼下,一個月之後的今天,已經習慣頂著太陽快速地走在路上,麵不改色,儼然適應了所有的陌生和不適。至於家,隻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夜夜歸來。

中秋節沒有回家,因為距離,也因為不想折騰自己。在外求學生活已經是第七年了,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關於家的感知沒有小時候那樣深,或許人本身就是流浪的生物,在歲月中逐漸地開始淡漠對前一站的感情,然後在年老後無比回憶。

生活在農村,老一輩的人對中秋尤其看重,似乎是他們了解到,有生之年,和親人團聚的機會會越來越少,生命的信件終將以分離的收口終結。小的時候啊,中秋節特別熱鬧,所有的親戚聚在一起,吃著自己做的月餅,那時候的月餅雖說不如眼下的月餅那般新奇,但絕對更有團聚溫暖的味道,時至今日,在農村也沒有那樣的月餅了,整個時代都慢慢的,失去了一種心情——少有人再願意付出精力去追回曾經的美好。

人們聚在一起吃飯,打牌,或者僅僅是聊天,孩子們玩耍,大人們歡笑。歲月漫長,人們頂著頭頂蔚藍的天空,依靠著黃土地和低矮的平房,度過了每一個相聚的日子。生命沒有大海河流般地波瀾壯闊,也不可歌可泣,隻是平平淡淡地駛過同樣平靜的流年,坦然如同審視萬物的太陽。

我們都明白的道理――我們這一生,終究還是要徘徊在越來越多陌生的地方,工作也好,旅行也罷,你會發現曾經生命中最溫暖的平房,早成了生命布匹上織好的一寸,它隻供回憶和欣賞。而你不得不在漫長的歲月中習慣跋涉,並把這種跋涉當做成長。

因此總是告訴自己,向前走吧,但別忘了還有一個地方,那裏依舊煙雲繚繞,那裏依舊懷抱你的童年,依舊生生不息的哺育著你的根。

很久之前為雜誌寫過一個關於幸福感的專題,那時候我說,幸福就是和家人在顛簸的歲月中看到靜謐的關懷,懂得原諒,學會愛。而眼下依舊不算成熟的今天,哪怕走過的路不算長,跌倒的不算重,也越來越確定,這個世界上,隻有家,可以隨時擁抱我,原諒我身上的風塵。而家人,是歲月裏忠誠地守望者,守望我的理想,我的堅強,以及我的未來。

父母已年至半百,歲月給了他們坦然也給了他們白發。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在老去,風華不如當年。姐姐工作,同樣奔波。今年的中秋我們兩個都沒有回去,所以隻留下父母守著家裏。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哪怕他們口上說著不想念,回不來就算了,他們其實還是盼望著,看見一家人團座的模樣。

仔細想想,一年之中,我們全家可以吃一頓團圓飯,大概隻有過年了吧。有時候想想,這個世界上最讓人傷心的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還有多少次可以團聚的時光,時間快馬加鞭地往前趕,我們四散各地,生命的無情在於,沒有一個人,可以陪你完整地走過一生,而你注定還是要堅強地笑下去。

2005年的時候,第一次去城裏念書,當時幼稚,膽怯,想逃避也想挑戰。生活對我來說是一片危險叢生的森林。那時候盼望回家,因為隻有家,可以撫慰慌張的心。

2009年考上市裏最好的高中,經曆不成熟的感情,自負又患得患失,有低穀有高潮。那時候盼望回家,僅僅因為,之後家,不會問我那麼多為什麼。

眼下,生命中第一個轉折點,有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有對未來的忐忑,有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這個時候,我想回家,想看看那些一如既往愛我的人們,我知道,隻有他們,會原諒我的所有膽怯,會告訴我我是最好的。

總有一天我要歸根吧,回到懷抱我的土地,安寧地像是一個微笑,而那時我必將無比坦然,遙望著田地和天空,像最初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