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聆聽“天使的音樂”(2 / 2)

作為對青年藝術家和古典音樂交流的支持,2014年起,漢唐文化及漢唐文化國際音樂年設立了“漢唐文化獎”,頒發給世界各大著名音樂比賽首獎獲得者。榮獲此獎的青年藝術家,還會受邀在中國舉辦巡演音樂會——今年,柯琳就將在蘇州、上海、北京、沈陽四地舉辦巡演音樂會。

柯琳出生於法國尼斯。她的母親赫爾維婭·布裏根(Helvia Briggen)是尼斯愛樂樂團的首席豎琴演奏家。柯琳5歲起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豎琴,11歲進入法國尼斯國立音樂學院,師從米歇爾·維奧姆(Michèle Vuillaume)。高中畢業後,她又順利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學習,師從伊莎貝拉·莫雷蒂(Isabelle Moretti)。今年還不滿24歲的她,剛剛完成了研究生學位最後一年的課程,卻已經得到過多個國際賽事獎項的肯定,除了莉莉·拉斯金國際豎琴大賽,還有瑪蒂·傑裏奧國際豎琴大賽的一等獎和巴黎國際藝術城豎琴大賽的特別獎。

在柯琳看來,豎琴是一種非常富於表現力的樂器,它詩意又高雅,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學習豎琴不僅能提升個人氣質,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亦柔亦剛的魅力演繹

在當晚的豎琴獨奏會上,柯琳不僅演奏了法國作曲家加布裏埃爾·福萊創作的多首豎琴獨奏名曲,還演奏了多梅尼科 ·斯卡拉蒂的《G大調奏鳴曲》和《A大調奏鳴曲》——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時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一生創了500 多首鍵盤奏鳴曲,而這兩首最初都是為了羽管鍵琴所作。

但柯琳的演奏卻讓聽眾發現,原來用豎琴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更能凸顯出作品的精妙之處。“豎琴的風格可以像女性一樣溫柔,也可以表現男性化的、陽剛的一麵,有時顯得神秘,有時又非常明快,她的表現力非常強。”

早在18世紀時,豎琴就開始用於交響樂的和聲和伴奏,它清純高雅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技法,每每產生畫龍點睛之效。但它並不僅僅隻是配角。多年來,經過能工巧匠的改造,豎琴也經曆了半音豎琴、踏板豎琴、雙踏板豎琴的發展過程,大大豐富了樂器的表現力,也正因此,豎琴獨奏才會在巴洛克室內樂中大放異彩。

如今,在柯琳的展現中,豎琴不僅不是交響樂的陪襯,還能反客為主——獨奏會上,柯琳還演繹了改編自李斯特的鋼琴名曲《夜鶯》,以及改編自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凱魯比諾的詠歎調《你們可知道什麼是愛情》。在保留原曲主題的同時,作曲家在改編過程中特意截取了適合豎琴表現的曲調,柯琳嫻熟的手指在琴弦上輕輕撫過,使得古典名曲與新版豎琴演繹相得益彰,令聽眾大為享受。

除了豎琴,柯琳對戲劇、舞蹈也很感興趣,在學校同時學習表演。她的研究生畢業演出就是豎琴和啞劇的結合——柯琳演奏豎琴,而她的戲劇課老師則配合她進行啞劇演出。“豎琴的跨界演奏在現代西方比較常見。”柯琳說,“尤其是在室內樂方麵,因為豎琴的音域很廣,像鋼琴一樣,可以作為配角,也可以作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