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創新(1 / 2)

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教育管理

作者:王繼冬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管理人才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加強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需求。實踐教學是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高校在進行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時應該要結合實踐教學的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對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策略方法進行探討,旨在促進管理人才的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公共管理人才 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 創新策略

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環境中,對教育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高校教育而言,應該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管理人才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十分需要的一種人才類型,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才是高校關注的一個重點課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與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同等重要,尤其是對於公共管理人才而言,其以後的工作內容更多的是參與管理,而不是被管理,因此對公共管理人才的綜合能力素養的要求較高。加強對公共管理人才質量的建設和提升,也是落實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對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具有十分巨大的促進作用。如何做好管理人才的建設工作,成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當前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育理念脫離現實生活

在公共管理人才教育過程中,往往是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即通過向學生灌輸一些管理的理論知識以提高公共管理人才教育效率,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也忽視了要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應該要融入更多的東西,比如傳統文化、管理實踐內容等,單純的理論教育使得學生變得過於理想化,在實際工作中會出現很多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遇到的情況,這些都需要學生加強實踐能力才能積極應對,但是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還比較缺乏相關的教育。同時,由於對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工作的認識不夠,因此導致在教育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對學生的全麵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導致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脫離現實生活,出現形式化、表麵化現象。

1.2教育內容以及教材過於理論化

當前很多學校的公共管理人才課程教育過程中,往往都過於注重理論性,忽視了實際生活,使得學生不會去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辨別能力較差。同時,教育過程中教材內容過於理論化,教師往往是用理論體係以及相關的概念為學生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使得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考慮較少,不能將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解決方式進行有效的結合,最終導致學生在接觸實際生活,參與到各種問題的管理時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太大,最終產生了挫敗感。

1.3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後

我國目前的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還是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性不夠,有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老師不能很好的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方法,造成我國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比較滯後。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過程中的教師的能力素養不夠,而且也缺乏相應的教育經費,因此導致教育過程中的一些設備、教材等得不到更新,最終對公共管理人才教育過程的質量帶來很大影響。在對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考核過程當中也過多的局限於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理論知識,大學生對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學習大多都是靠死記硬背,很難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這些對於我國傳統文化在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理論課教育過程中的應用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阻礙,也不利於學生掌握更多公共管理的技巧,不利於學生日後的發展。

2.加強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策略

2.1對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進行準確地定位,提高對其認識

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實踐教育成為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首先應該要對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育的地位進行確定,了解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中實踐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公共管理人才課程的主旨是要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時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因此在管理人才實踐教育過程中,應該要與高校的綜合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的結合,加強學生對公共管理知識的了解,同時加強教育工作者對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在課程的設置方麵應該要突出課程的實踐性,加強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課程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係。公共管理人才課程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各種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是讓學生對各種管理知識的理解程度加深。從而能利用各種管理知識對管理行為進行改進,提高在工作中的管理效率。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對學校領導以及具體工作人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意識進行改觀,使得學校領導者能夠意識到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機構和組織的建設以及完善,不斷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與實踐教育之間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