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
應該怎樣給“良知”這個詞下定義呢?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說它是人類不學而知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現代人對它的理解寬泛地多了,我以為它的現代的更確切的內涵是,一個人對是非的正確認識和覺悟,特別是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
說起良知,總會有很多人搖頭。說現實中人們的良知的沒落,直接導致了道德的淪喪與世風不古。譬如做善舉好事的人越來越少,有兩個軍人見義勇為就上報紙上電視宣傳就是證明。這本是極正常的事。見危而助,這在中國的曆史上綿延不斷,今天的人卻因而成為全社會的典範明星,足見其珍貴,這也就是社會風氣的悲哀。本來隻要少有良知的人都可以去做的事,卻要被教育、引導。相反,做壞事的人卻層出不窮。挖城市下水道的井蓋而害了不懂事的孩子。偷竊電纜導致通訊中斷,而穿堂入室的梁上君子更是數不勝數。良知,這個人最基本的素質,隨著物欲的增長而逐漸被冷落甚至被遺棄了。
應該說,一個人從踏上這個世界的那一天,就在進行著接近良知的教育,上一代人總是和藹地告訴我們如何在道德上接近良知的境界。可是,事實上良知並沒有很容易地將人們全部接納,甚至是把相當多的人推向了彼岸。
良知的彼岸是罪惡,我覺得把良知比作太陽是恰切的。明亮的陽光下一切是非分明,目標顯而易見,是真實而沒有美麗的詩意的。而月光卻不同,朦朦朧朧的月光裏,一切都綽約可見又未見,每一件事物都罩著一層美麗的光環,這是富有詩意的浪漫的世界。太陽下的追求是付出汗水且又公正的,而月光下卻可以借著那一層朦朧詩境在自己的想象裏馳騁。
盡管,罪惡的表麵總是罩著一層美麗的東西,但最終那層外表還是被黎明的光芒漸漸剝落掉了。而良知卻不同,它即便因為黑夜的到來蒙上一層月光,但這隻是短暫的,因為黑夜過去依然是滿天的日光。
良知,使人真實,使人自信,也使人崇高。隻有讓良知占據了內心,才能公正地對待自己和這個世界,才能真切地認識自己認識人生。
擁有良知,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但它卻讓你享受終生。擁有罪惡,會有短暫的美麗和愉悅,但它卻使你悔愧終生甚至遺臭萬年。
接近良知吧,可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