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公明儀。他非常善於彈琴,任何一個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誇讚他彈琴彈得好的。

公明儀自知自己彈琴彈得很好,但是每次都是最著人們彈琴,而且誇他琴彈得好的也都是跟他一樣的人類。他想試一試動物們對他琴聲的反應。於是,他拿著琴,來到野外,看到了一頭正在吃草的牛。他覺得可以試一下對著這頭牛彈,於是他就彈了起來。

他先對著牛彈了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那琴曲聲緩緩從琴中流瀉而出,美妙動聽極了。可是那頭正在吃草的牛,依然低著頭隻顧吃草,就像沒有聽見琴聲一樣,一點反應都沒有。公明儀心想:動物對琴聲的反應果然不一樣,聽到那麼動聽的琴聲,這頭牛居然一點反應都沒有。

公明儀就決定變換曲調,彈奏一種牛聽到以後可能會有反應的曲調。他就彈出了一群蚊虻撲來的嗡嗡聲,還夾雜著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聲。這下,牛可是有了反應了,隻見它馬上把耳朵聳起來,甩著尾巴,邁著來回走動的小步,宛如在跳舞一樣,認真地聽起來了,陶醉其中。

公明儀明白了:動物是不會判斷琴聲的好聽與難聽的,它們隻會感覺聲音的熟悉與陌生,因此,聽到它們熟悉的聲音,它們就會有反應。而聽到陌生的琴聲,哪怕再好聽,它們也不會有反應的。正如對於這頭牛一樣,當它聽得悠揚流瀉的琴聲時,它一點反應也沒有。但是當它聽到蚊虻撲來的嗡嗡聲和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聲時,就有了很大的反應。

故事悟語:

做任何工作,都要看準對象,有的放矢,對症下藥,而不能“亂彈琴”,反而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