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招聘廣告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素質要求(2 / 2)

任職條件:教育水平:13%的用人單位要求中專文憑以上、38%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專科以上、44%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本科以上、5%的用人單位要求碩士及以上(見圖4);專業:人力資源專業或管理類專業;培訓經曆:接受過人力資源知識培訓;經驗: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21%的用人單位要求可無相關工作經驗、48%的用人單位要求有1-2年的相關工作經驗、31%的用人單位要求有2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見圖5);知識:通曉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掌握有關人力資源的各項規章製度;技能技巧:熟練使用各種辦公室軟件,具備基本的網絡知識,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個人素質:具有一定的判斷與決策能力、人際能力、溝通能力、計劃與執行能力等。

三、招聘信息分析結果的運用

通過歸納信息,可以為大學生個人發展與就業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使“人才的大量需求”與“大學生就業難”達到合理的平衡。但招聘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也摻雜著不利於人才長遠發展的“強製性”信息,如:“工作經驗”使得應屆大學生麵對意願崗位卻步,使得在校大學生為了增加經驗而盲目“實踐”荒廢了學業等。所以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上,“看招聘信息”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理性看待和運用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下麵分別提出幾點建議。

1、大學生

① 懂得分辨,有所取舍。在麵對繁雜眾多的招聘信息,大學生不能盲從,要懂得分辨哪些是適合自己,哪些是自己想要追求的,而哪些對於自己是不利、無用的。市場需求是多變的,我們不能盲目跟隨市場需求,否則不利於自身的長遠發展。

② 忠於理想,善於堅持。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已經持續了幾年,從目前的解決程度來看,在未來的幾年中還將持續下去。一些大學生為了提升自己的“暢銷度”,離棄了自己的理想,跟隨了“市場潮流”,但一段時間的磨合發現自己不適合、不適應,隻能重新規劃,雖回歸了理想卻走了彎路。

2、高校

① 將人才培育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市場需求(各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是風向標,隻有找到了風向標,才能為社會輸送“適銷得當”的真正人才。各高校等人才培育輸送機構,不能脫離市場,走“閉關鎖校”的封閉之路。

② 堅持自我辦學特色,合理吸收市場建議。各高校等人才培育輸送機構在結合市場需求時,不能盲目跟隨,要善於吸收建議,保留自我良性特色。當所有的人都去跟隨市場,那創造出的將是相同的產品;當產品沒有了差異,市場將會創造新的需求,那人們又不得不再度追隨。如此循環反複,不利於人才的長遠發展。

3、社會

① 政府方麵:進一步規範勞動相關法律法規,使得用人單位發布合理的招聘信息,創造合理的勞動氛圍。

② 用人單位方麵:創建健康、合理的企業文化,規範用人標準,(招聘信息與實際錄用標準)表裏如一,為人才的培育發展樹立健康、合理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