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創設合作探究型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中的合作有利於學生思維開拓,改善數學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作風,從而充分調動學習興趣。科學的合作既要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要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團結、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等,通過合作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交往、協作和競爭能力。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或者問題解決式的數學教學時,可以多考慮采用合作教學法去開展。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麵積的計算”時,可以要學生分組合作,在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嚐試不同的方法來求得一個梯形的麵積,讓他們在嚐試、合作、交流、總結的過程中產生認知衝突,動態地進行探索性學習,最終找到求梯形麵積的最佳方法。學生通過經曆問題的解決過程,有效地建立數學模型。
6 過程引發學生獲知興趣
學科整合是教師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其中包含學生興趣調動,同時包括學科知識滲透和溝通的教學效果。誠然,整合也得講究科學性、合理性。所以創設教學情境時,不但在前期背課中達到學科知識深思熟慮,而且對所選教具要圖新意,個性材料要準備充分,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豐富課堂內容,達到有的放矢的地步。
在教“有趣的搭配”一課時,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好奇、愛玩,所以可以由教師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早餐?請說出早餐的名稱。”學生彙報後,接著教師開始出示有關早餐的圖片和相關信息:早餐店有饅頭、卷子、包子三種主食,有牛奶、豆奶、果汁兩種飲料。接著教師對話導入:如果媽媽隻讓你選擇一種主食和飲料搭配,同學們會有幾種搭配方法?教師把這些圖片擺在教桌上,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結果,並讓一名學生在講台上師範擺放。當然有很多種搭配方法,這時教師提示導入:不同的搭配產生不同的早餐。最後教師公布一共有7種搭配方法。這樣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能迅速燃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通過經曆問題的解決過程,有效地建立數學模型。
7 創設實踐體驗型教學情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些聯係起著兩個方麵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思考的學習活動情境,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結論。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並為每組學生分別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四組圓錐和圓柱學具以及沙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驗,並要求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報告單裏。最後由小組代表彙報實驗結果,歸納圓錐體積計算方法。
再如長度單位的認識,教師就應該創設情境,要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實地測量,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過程,形成對不同的長度單位的認識;如果脫離實踐活動,一味地講解或者用課件代替實踐,就難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認識,他們的體驗也將是膚淺的,久而久之,必將會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弱者。
“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學合理的活動情境的創設,不僅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更能讓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興奮中,從被動的學習情境中擺脫出來。學生看得真切,做得實在,悟得也就深刻,學得也主動。
參考文獻
[1]袁麗.問題情境不必強求生活化[J].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0(29):24-25.
[2]李斌.創設有效情境,撥動思維心弦[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