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名字足以吸引大量的顧客,也能為店鋪帶來巨大的財運。為了一個店名,不少人挖空了心思,圖的就是一個吉利。從形式上講,店名本身與經營並無多大聯係。然而,店名作為刺激顧客的第一印象,在與人的溝通中,往往因店名給顧客的心理產生的附加價值而刺激銷售,影響經營。
商場上成功的名人大都講究名字,日本大富豪藤田田就是如此。藤田田始終認為,名中有財,甚至連給兒子起名也都非常講究,逐字推敲。他為大兒子起名叫“元”,元即開始,在英文中,“元”的發音與英文的“將軍”同音,這樣藤田元就成了“藤田將軍”,與外國人打交道便多了一份尊貴。二兒子則起名叫“完”,完即結束與元應,其英文音為“國王”。這樣藤田完便成了“藤田國王”。看到此我們不能不佩服藤田田取名的巧妙。
在商界中,他們更是重視名字,名字用在門店上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品牌、一個商標。好名字叫得響,吉利吉祥,隻要一被人接受,身價肯定就會高。對於顧客來說,他們看中的雖不是名字,而是商品,但名號對他們能夠產生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可以試想一下,兩家裝潢等完全一樣的店鋪用兩個完全不同的名號,如一家為“一口鮮”,一家為“飯店”,其效果會有什麼不同呢?
回顧一下中外經營大人物,都是對名號非常重視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曾為了自己的公司或品牌的名號而費盡心思,頗有著一股“名不驚誓不休”的執著。
日本索尼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名牌。然而,為了“SONY”四個字母,盛田昭夫是費盡了周折。
剛開始時,盛田昭夫為自己公司起名為“東京通訊工業公司”,普通得很。和外國人做生意時,也特別地不順心,影響了不少生意。盛田昭夫下決心要為公司起一個響亮且有象征意義的名字。他先提出了許多方案,又查閱了大量的詞典和資料,便覺得“Sonny”一詞,既好聽,其發音又與日文“生意”一詞相近。而且,在當時,“Sonny”一詞頗為流行,意即“可愛的小夥子”,使人感到樂觀、開朗。盛田昭夫於是打算確定“Sonny”為公司名稱。在確定過程中,盛田昭夫又考慮到他的公司的發展,覺得公司名稱應具有全球性才能在全球發展。而“Sonny”一詞用羅馬字母拚讀的發音與日文“損”同義,顯然犯了大忌。無奈之中,他幹脆去掉了一個“n”,即當今全球知名“SONY”品牌。
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柯達”,其命名也耗費了不少精力。其企業負責人把有關公關、廣告人員等的數千個名詞譯成各國文字,然後反複篩選,琢磨比較,又灌入唱片加以測試,才最後選定了“KODAK”。“可口可樂”進入中國時,其中文命名也查閱了數以萬計的漢語、詞條,最後才選定英語“COCA—COLA”,譯為“可口可樂”。
由此可見名稱的重要性,大家名流尚且一絲不苟,初創業者更不可信手拈來,企業名稱畢竟不同於人的名字。它不僅是個符號,更有著廣闊的外延。因為它會有意無意地透露著店鋪的形象。
好的名字,是引起消費者好奇心和把店鋪牌子打響的關鍵。一些老字號就是我們的榜樣。這些老字號是吸引顧客的金字招牌,如:榮寶齋、全聚德、同仁堂等。
當然,並非所有的生意人都樂於此道,也有很多人認為是多此一舉,瞎費功夫。還有的人認為是故弄玄虛,更有甚者認為,不如把精力用在其他促銷措施上可能更能出成績。然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商場上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就足以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