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門市業績構成的相關要素(1 / 1)

(一)賣場有規則為顧客心動的基本原因

要讓顧客對於陳列於門市的商品有興趣購買,需先要引起顧客注意;由注意到認同到購買,需從商品的規劃上下功夫。要讓顧客在門市所看到、摸到、聽到的,均覺得很舒服,符合家庭的需要,也就是從視覺、聽覺、觸覺上滿足顧客所需,自然就引發顧客的購買動機。

商品在陳列上可分為商品展示與商品販賣陳列兩種。商品展示是針對商品性質、流行、品質、顏色等配合整體美感之需要,作主題性或介紹性展示,讓顧客由展示(不說話的語言)得知此類商品的優點及性能。而商品陳列是將商品分類整理並陳列於門市賣場,準備讓顧客挑選購買。

商品陳列有一個重點必須加以注意,就是要注意展示的商品即陳列的商品,隨時要保持清潔。若商品沾滿灰塵,無疑是告知顧客它們已陳列很久,賣不出去。

商品展示大部分會在賣場最搶眼的地方,這樣,效果最佳。因為顧客第一感覺若好,就已達到商品的廣告與推銷效果。

(二)遵守商品陳列規則

陳列的高度與人體的視線有直接關係,以一般人的身材、體格而言,顧客感覺最舒服的高度約在80~130公分之間,可依商品再增減20公分作彈性調整,這就是最佳的視覺空間,即所謂的“黃金空間”。在賣場,通常會將暢銷品或主力商品陳列於黃金空間,可提高業績。

對於一家門市而言,商品陳列就宛如妝扮之於女孩子一樣。妝扮得體,人見人愛;妝扮不宜,貽笑大方。也就是說,陳列並非是一項刻板的工作,而是必須靠你用心去“愛”、去感受的一門藝術。如何使商品“出聲”向消費者進行自我推銷,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請用心參與討論吧!

(三)陳列的目的

商品陳列的終極目的,簡而言之:商品陳列就是促進商品銷售的一種手段。

所有的陳列原則,任何的陳列技巧,都應先考慮到是否能促進商品的銷售,應在這第一優先要素的基礎上,再來評價門市作業便利性與整體美感。記住!陳列的最終目的如果與銷售無任何關聯的話,那麼此項陳列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四)陳列的原則

如何陳列無統一模式。好的陳列不是用專家的眼光來規劃的;好的陳列應該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規劃,使消費者感到最舒適、最方便,最願意掏錢買東西。

那麼,怎樣才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陳列呢?那就是:

·易找

·易看

·易選

·易拿

這“四易”陳列原則,說破了不值錢,但要落實卻不容易。因為大家常犯自我意識過強的毛病,如何以“異位思考”模式來落實“四易”陳列原則,應是陳列學入門時的必修課程。

(五)陳列的三大領域

1.分類

要使消費者容易尋找商品的首要工作,就是必須做好商品族群分類工作,避免消費者有海底撈針之感。

分類標準有下列7種方式:

·族群別

·包裝別

·廠商別

·規格別

·價格別

·用途別

·對象別

分類標準並非是完全排他性的,而要視商品的種類、特性、廠商送貨情況等因素而混合采用。

2.排列

經過適當分類後的商品族群,在考慮下列因素後,方決定其在貨架上的位置。

(1)商品大小;

(2)商品顏色;

(3)商品的生命周期;

(4)商品親和力;

(5)購買特性:

(6)季節特性。

3.創利

商品陳列目的在於促進銷售,而其實質目的在於創造最大利潤,亦即以毛利貢獻度來評斷之。

下麵有三種陳列思考方式:

(1)黃金位置陳列高回轉商品;

(2)黃金位置陳列高毛利商品;

(3)冷門位置陳列高知名度商品。

(六)賣場貨架定位

(1)磁力點考慮:

(2)關聯性陳列:

(3)吸引力強的商品與計劃性商品陳列;

(4)從安全的角度考慮。

(七)反映經營情況的賣場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