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股權投資始於我國1979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在進入21世紀以後,股權投資更加展露其蓬勃生機。
30年來,中國經濟奇跡般地實現了高速增長,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了9%以上,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後,呈現出比平均增長速度更快的趨勢。2002~2007年這幾年中,GDP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可以說這是中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平均發展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經濟穩定性最好的幾年。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呈線性增長趨勢,不僅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變化,反而是不斷地繁榮而上。加之人民幣彙率不斷走高,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資本,充分分享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各路資本追崇的目標。
PE(私募股權)/VC(創業投資)的起步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推進,瞄準我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國外各種類型的PE/VC開始湧入中國的資本市場。
1.1.1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風靡全球的PE/VC開始通過各種渠道逐漸滲入到中國。我國於1984年引進了VC(創業投資)的概念。當時國家科委(即後來的“科技部”)所屬的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創業投資”的概念。當年11月,國家科委向中央有關部門呈報《對成立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展開可行性研究的建議》的報告。1985年發布的《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對於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予支持。”這個時期,特別是1990年以後,先後進入我國的國外PE/VC總額,保守估計約40億美元。外國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等創業投資基金(PE/VC)的進入,為我國投資領域帶來了新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形式。
這個時期,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如廣東、上海、北京、西安等地,陸續建立起一批主要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創業投資公司。從此,拉開了我國本土探索PE/VC的序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85年成立的中國創業技術投資有限公司,但該公司由於“土壤”和“種子”等多方麵的原因以及管理方式問題,產生了巨額虧損,於1998年被政府管理機關宣布關閉。應該承認,這些以財務性股權投資形式運作的國際、國內兩方麵的金融資本,對完善我國投融資體係,加快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包括推進新型投資理念等方麵,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巨大的推動力量。特別是1993年,原中國農村發展信托投資公司發起設立了第一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創業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
但是,這一時期投資界人士卻麵臨著另外一麵的尷尬,即雖然已投入幾百億人民幣,但投資績效卻不樂觀,成功例案少之又少,特別是境外進入我國的近40多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幾乎全部遭遇“滑鐵盧”。這些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的基金,其投資回報遠遠低於預期值,基金的投資者實際上遭受到交易價格和淨資產值雙重損失。有報告顯示,當時在香港上市的11隻境外中國投資基金,每單位市場平均價格較其平均淨資產值折扣率均超過了50%,同時,還有超過80%的投資基金的淨資產值都低於其投資成本。這種投入產出結果,使得基金投資者和管理者甚感沮喪,直接導致了自1996年以來進入我國的股權投資基金數額的急劇下降。事實上,自1996年後,外資除對國內新興的IT行業的投資依然少量存在以外,以基金形式進入我國投資的外資幾乎處於斷流狀態。
在這幾年中,為什麼我國經濟平均以兩位數字的速度增長,而基金所投資的企業卻跟不上同期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業內人士從一個個案例入手,通過剖析探究發現,大部分投資項目在投資後的現金流不能達到投資前的預測水平。原因是兩方麵的,在外部環境方麵的原因是,投資環境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穩定,投資人特別是外商很難監控國內的被投資企業。除對企業經營狀況及效益缺乏把握外,另一個原因是退出通道不順暢。當然,投資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內因,是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式的失誤所致。
1.1.2 從2001~2004年
中國的PE/VC的投資,從20世紀90年代末的低穀逐漸回升,並借助於中國2001年加入WTO的大好時機,中國的PE/VC開始謀求發展壯大。國際上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也使得國際資本改變著投資思路。中國加入WTO,對那些嗅覺靈敏的國際投資大鱷們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新機遇,他們紛紛到中國來尋找投資機會。而此時,正是大量處於改革攻堅時期的國有企業和眾多尚未形成氣候的民營企業都處於資金緊張、嗷嗷待哺的艱難時期。大部分國有企業發現,它們不能再輕而易舉地通過一直都賴以為繼的銀行信貸來維持隨時可能斷裂的現金流了,銀行因為陷入大量不良貸款的困境,銀行貸款處於嚴格的控製之中,這個“自來水水龍頭”實際上已越關越緊了。資金緊張幾乎成為所有企業的難題。正當中國的企業“求資若渴”之際,大批世界知名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並購基金,以及創業投資基金等海外巨額資金紛紛湧入中國,開始在中國掀起投資熱潮,在短期內對企業的改革乃至中國社會經濟的麵貌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它們分享了“蛋糕”的一部分。
全球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推動了國際資本進入中國收購兼並市場的發展。1998~2005年,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已經累積約9000億美元,完成投資約7000億美元的規模,還有約2000多億美元的資金在尋求新的投資機會。自2003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環境,尤其是美國市場——持續的低利率、巨額的流動性過剩以及不斷攀升的資產價格——這一切幾乎成就了PE的發展,從而引發了新一輪PE的繁榮期。隨著美國經濟的降溫,歐洲也受到拖累,於是,中國熱開始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國際著名的PE,如高盛、新橋資本、摩根士丹利、凱雷、KKR、華平、IDG、軟銀賽富等都開始了在中國的淘金之旅。還有許多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構也都相繼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比例,居然有的大型國際級的投資機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如果它的項目投資計劃中沒有涉及對中國的相當比例的投資,其投資計劃就很難得到公司董事會的批準。
大批來自海外的基金紛紛投資於國內代表新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的、優秀的創新企業,如當時的新浪網、阿裏巴巴、分眾傳媒、攜程網、蒙牛等著名公司,引起了我國從上到下的熱議和反思。在這段時間裏,從政府到理論界甚至到民間,對於PE/VC開始重視起來,各種投資論壇、研討會層出不窮,許多成功的投資案例被業內人士津津樂道。中科招商以及聯想的弘毅投資、鼎暉創投等,以及本書的主要背景中比基金,都是在這段時間裏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占得先機必然先嚐到甜頭。在這段時期,中國大批的PE/VC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