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環境下的創新驅動發展(1 / 3)

全球化環境下的創新驅動發展

科學技術與創新

作者:梁正

摘要:本文基於對創新全球化表現與特征的揭示、規律與趨勢的總結,提出新時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實實施必須置於全球化的視角之下。在對中國改革開放與融入全球創新體係的曆史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之上,提出全球化環境下的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我們實現觀念、體製與機製上的根本性轉變,並給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全球化;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開放;戰略

中圖文獻號:F124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2.001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將其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成為新時期指導創新驅動發展的行動綱領。《意見》首次將“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麵”作為一個獨立部分論述,明確提出“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吸納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加積極的策略推動技術和標準輸出,在更高層次上構建開放創新機製”,真正將創新驅動發展放到了全球化的視角下進行審視與布局。

全球化作為一個必然趨勢,在創新領域有哪些具體的體現、具備怎樣的規律和特征?創新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應當如何應對和利用?全球化環境下的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我們在戰略上做出哪些部署,推進上采取哪些行動?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創新全球化:新階段、新現象、新特征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伴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進程,創新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具體體現在創新要素的全球化、創新主體的全球化、創新活動的全球化、創新影響的全球化以及創新治理的全球化。以創新要素的全球化為例,從創新資金的流動來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1993年到2002年間,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支出總額從300億美元增加到670億美元,占全球海外研發支出的比重從10%增加到16%,其中美國公司的海外研發支出從1994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了2002年的212億美元,增加了約80%(UNCTAD, 2005)。而Booz& Company公司針對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以研發支出規模為標準)的年度調研則顯示,2007年,上述企業海外研發支出占總研發經費的平均比例高達55%,91%的企業在母國之外開展研發活動 。從創新人才的流動來看,國際移民組織(IOM)發布的《2010世界移民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跨國移民總數達2.14億人,約占全世界人口的3.1%,其中大約有9000萬是經濟移民或技術簽證。從移民的流向來看,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都是“人才淨流入國”,國際移民占其各自人口總數的比例均超過10%,都在400萬人以上。其中美國每年接納移民總數超過100萬,加拿大超過20萬,澳大利亞、德國、英國、法國超過10萬。根據美國2010移民年度報告,2001至2012十年間,世界高技術工人移民從63,984增長到454,763人,增長7倍多,另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美國一家就占到高技能移民流入OECD成員國總量的37.1% 。美國考夫曼基金會發布的研究報告則顯示,從2006年到2012年七年間,1/4的美國科技型企業是由移民創立,在被抽樣調查的矽穀335家工程類科技型企業中,43.9%的企業是由移民創建 。

再以創新產出和影響的全球化為例,從科技論文的產出來看,根據Elsevier's Scopus數據庫統計,2008年,隻有不到26%的論文是一個機構撰寫的,超過30%的論文是國際合作產出 。而從專利產出來看,參與國際專利合作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跨國知識流動日趨頻繁。據統計,在1981-1985期間,共有92個國家和地區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擁有授權專利,其中僅有13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加入任何跨國專利合作。而從1991-1995時期開始,幾乎所有的專利授權國家均參與了國際專利合作,並且平均專利合作夥伴數增長了近2倍。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合作次數則增長了6倍多,遠快於授權專利數的增長 。從國際貿易、特別是技術貿易的角度來看,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顯示:目前由跨國公司協調的全球價值鏈占到全球貿易總額的80%(UNCTAD,2013)。另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的統計(NSB, 2012),與研究、開發、測試(RDT)相關的技術服務出口,85%為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如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

除此之外,創新主體的日益多元化、創新(治理)規則的日趨全球化,也成為創新全球化的鮮明特征。根據Battle公司的預測,2014年全球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近1.6萬億美元,其中前十位國家的研發投入占到80%,而美國、中國、日本的研發投入之和則超過總額的一半。結構上來看,美國從2009年的34%下降至現今的31%,歐洲從2009年的26%下降到2014年的不足22%。同樣在這5年裏,亞洲占全球研發投資的比例已經從33 %上升到近40%,其中中國從10%上升到近18 % 。與此同時,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則顯示:2012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首次超過了發達國家,全球前5位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中,4個是發展中國家(UNCTAD,2013)。創新主體日益呈現多元化,最明顯的標誌是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的興起,根據Booz & Company公司的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全球2500家最大上市公司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從0增加到了250家,來自巴西、俄羅斯和其它新興經濟體的企業則從150家增長到了400家。與此相應,則是美國、西歐、日本企業的數量下降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逐步從創新全球化的“外圍地帶”,變為重要的參與者和活動者,而這又必將對創新全球化格局和各國自身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