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錢不在手邊的感覺。守成心態讓很多女性很怕手上沒有錢的感覺。隨時摸得到、拿得到現金,才有安全感,而把錢放出去投資,導致戶頭空空、手上空空,心裏總覺得不踏實。
優柔寡斷。患得患失讓本來就信心不足的女性更加裹足不前,買了懷疑是否買得對,賣了又怕賣錯了,女性投資有時就是缺少那麼點豪氣。
懶得花心思。這是大多數女人的通病,今天懶得動,明天懶得想,時間就這樣消耗掉了。
刷新思維:理財是一種賺錢的遊戲
真正會理財的人對金錢往往有著獨特的理解:賺錢是為了花出去,花錢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富翁們之所以富有,隻不過是因為他們有著異於常人的理財思維,理財對於他們來說隻不過是一種遊戲,一種能為自己帶來更多財富的遊戲。
有些富翁似乎天生就比較擅長賺錢並理財,同樣的資金與同樣的機會流過他們的手指,他們就能夠讓自己擁有的財富立刻增多。是他們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還是他們比別人更聰明呢?刷新你的理財思維吧,要知道,富翁們之所以富有,隻不過是因為他們有著異於常人的理財思維,理財對於他們來說隻不過是一種遊戲,一種能為自己帶來更多財富的遊戲。
把錢裝進口袋不如裝進腦袋
知識就是財富。年輕時把錢裝進口袋不如裝進腦袋。
小錢和小王是同窗好友,畢業後他們又在同一家公司供職。小錢為人精明,工作期間做著兼職,並有了些積蓄;而小王似乎有點“敗家”,工資分文攢不下,全花在了買書和參加各種培訓上,並且還舉債數萬元攻讀MBA。
後來,小王拿到MBA證書跳槽去了一家外企擔任高管,工資立馬翻跟頭,比原來高出十幾倍。而小錢依然原地踏步,靠工資生活。
勤儉持家更要能掙會花
過去人們常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但如今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儉持家、使勁攢錢的老觀念已經落伍了。“能掙會花”日漸成為大城市最流行的理財新觀念。發揮個人特長,廣開財源巧賺錢;掙錢後科學打理,積極用於消費,才能盡情享受掙錢和消費帶來的人生樂趣。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國的老太太為了攢錢買房子,省吃儉用,住在簡陋矮小的房子中,到老了之後終於買了一套大房子,但在大房子裏沒住幾天就去世了;而一位外國老太太的夢想也是買一所房子,但她一開始就貸了款,很快就住進了大房子,在去世之前她也把貸款還完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和進步,人們更讚同那位外國老太太的消費觀念。
手中“捂股”不如經常“曬股”
買了股票就束之高閣,股民們稱之為“捂股”,這種方式曾經讓許多人發了大財。但現在,股票市場瞬息萬變,上市公司業績良莠不齊,買上股票就睡大覺的話,難保不會踩上連續跌停的“地雷”。所以,買上股票後,要多關注該公司的業績和經營狀況,遇到業績下滑、交易異常等情況就及時做出止損、換股等處理。
借人大錢不如送人小錢
別人開口借錢會令多數人頭疼,不借吧,怕得罪人;借吧,又怕“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為了不影響彼此的關係,許多精明的女人對於還錢把握不大的人,往往會采取折中的辦法:你不是說要借錢買房、看病、孩子上學嗎?我實在沒有這麼多錢,若不嫌少,這200塊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這招不僅能舍卒保車,還能讓對方領情。
為孩子攢錢不如在教育上花錢
有些人為了不讓孩子將來受苦,現在拚命為孩子攢錢,為孩子買房,甚至還要為孩子打點結婚的費用。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為孩子攢錢,不如在教育上多投資,讓孩子自己掌握養活自己的本領。
有病及時治不如提前買健康
雖然人們的收入在不斷增加,但是還趕不上看病住院的花費漲得快。當前人們健康觀念逐步轉變,全民健身越來越熱,家庭用於外出旅遊、購買健身器械、合理膳食、接受健康培訓等投入呈上升之勢。因為大家明白:這些前期的健康投入增強了體質,減少了生病住院的機會,實際上也是科學理財的一種方式。
財女財經
錢跟錢是不一樣的
同樣是100元,是工作掙來的,還是買彩票贏來的,或者是父母給的,對於一個人來說,雖然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一個人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那就是對自己的付出都分外珍惜,而且,付出得愈多,便會愈珍惜自己的所得。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是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不僅揮灑了勞動和汗水,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心血。
理財是一種思維方法
每月末月光光、心慌慌的場麵經常上演,奮鬥數年積蓄微薄的情況已使人麻木——看著這一片“滿目瘡痍”,到底應當如何是好?記住財神爺索羅斯的名言:“理財永遠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技巧。”我們首先需要掌握的僅僅是一種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