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繞口令(1 / 1)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是關於繞口令的: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能把十四說成實事,也不能把四十說成是事實。在笨拙的嚐試中,我們都嘴裏拌蒜,說得一塌糊塗,笑得一塌糊塗。老師讀得卻很好,但是大家仍然覺得滑稽可笑,那是唯一的一堂真正放鬆心情的語文課。至始至終大家都在樂,樂得渾身發軟,臉都抽筋了。

後來長大了,聽到了更多的繞口令,便不再輕易地發笑,也不會覺得自己非要能快速複述不可。——沒有這個必要。它隻是一種考驗反應能力的遊戲,而且通過反複地練習,幾乎人人可以較快地說出來。我個人對此沒興趣,當然,不願意說主要還是因為我不擅長這個。

那些相聲演員說繞口令的速度確實令人歎服,像是機關槍掃射似的,說的快,而且吐字清晰,說的過程中,人人都能聽懂。這就是漢語的繞口令和英語繞口令的區別。英語繞口令快是快,但是如果沒有字幕或者台詞,沒人能聽懂他們在說啥。

最難忘的繞口令當屬爸爸在我小時候說的那一段繞口令。裏麵不小心提到了瘸子,好像對殘疾人有點大不敬的意思,可能這就是它流行不廣的原因吧?

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村裏人半開玩笑地互相嘲諷拌嘴是常事。注意,半開玩笑,沒有全開,更沒有不開。說話時要吞吞吐吐,但是所有人都一目了然。不需要說得很清楚,卻比說清楚了更意境深遠,更耐人尋味。有時候表情是關鍵,經常會激發被嘲笑者的瘋狂報複和看熱鬧的人們的捧腹大笑。

沒有人會認為村裏說話結巴的人應該受到特殊的對待,也沒有人在瘸子麵前格外強調不要說短話,更沒有人因為自己的殘疾遭同村人笑話而上心。

其實,有些人即使沒有身體上的殘疾,也會因為精神上的殘疾而被人笑話;還有些人,裏裏外外都沒有殘疾,卻總是做些荒唐的事情讓人恥笑……這樣說來,每個人都有可笑的地方,隻要你願意找,就會發現。但是大家為了保持自己的體麵,都在掩蓋自己的尷尬,同時卻對別人的糗事不遺餘力地嘲笑。

這個現象本身就荒謬可笑。

在我印象中,村裏人有殘疾的真不少,先天的,後天的,都有。無論殘疾與否,大家一律平等,口無遮攔,愛說啥說啥。

我看見一個家夥當麵嘲笑人家的駢指。在眾人的哄笑聲中,他被六根指頭抓住照著屁股一頓暴踹,而那個挨揍的家夥一邊挨踹還一邊誇張地哎呦哎呦直蹦高。

我們村裏人沒有那麼敏感,有話照直說,要是想誤會,怎麼都能找到你話裏的弦外之音。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鄉裏鄉親的,大家開玩笑也是講究分寸的:根據個人的脾氣個性而定,有點“看人下菜碟”的意思,不說欺軟怕硬也差不離。

有識逗的,怎麼說也不生氣;當然也有不識逗的,說著說著就惱了。

為了說一段繞口令,我繞了這麼大一圈,也是夠累的了。

說——

“南邊來了個瘸子,手裏拿了個碟子,碟子裏裝了個茄子。

半道上遇到了個橛子。絆倒了瘸子,打了碟子,撒了茄子。

氣得瘸子拔橛子!”

爸爸通常語速很快,聽起來像是在說俄語,可是每一句都能聽懂。他基本上一口氣說完,而後若無其事地瞪著一雙大眼看著我和弟弟。我和弟弟先是一愣,老半天才反應過來,相顧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