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猶豫再三,不忍喚醒父親,他削瘦的臉孔顯得十分疲倦而蒼白。但寒意漸漸更重了,我脫下大衣,披在他單薄的身上,他卻恍然醒了,不經意地對我歉意地一笑,陡然,豆大的淚珠已漾滿我的淚眶……
徐均生賞析:
讀罷《父親,從鄉下來》讓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還有許地山的《落花生》。這兩篇文章都是紀實性散文。《父親,從鄉下來》文體上是小小說,但跟朱自清的《背影》一樣,也是著重寫父親的愛。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
《父親,從鄉下來》講述了父親頂著風寒背著一袋新煮熟的花生來看兒子“我”的動人故事。它生動而又細膩地刻劃了“我”和父親兩個人的形象。一個是“我”表麵的愛,一個是父親內在的愛。“我”的心是虛的,父親的心是實的。我以為《父親,從鄉下來》前半部是實寫,後半部是虛構。
這是一篇虛實結合得非常好的小小說,而小說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把父親與“我”各自的愛不動聲色地表達出來了:
花生終於在畢畢剝剝的聲中吃膩了。我趁著父親上洗手間的機會把一張伍拾元券的人民幣塞給他,說:“爸,今夜影劇院演瓊劇,海口劇團的《貓狸換太子》,是新劇目,育明演主角,你去看吧,順便將花生殼端去倒了。”
在這裏,“我”對父親的真實感情完全暴露了,讓父親去看喜愛的戲,看似一種冠冕堂皇的愛,其實這種愛是很麵子的,是故意讓父親避開。同樣,父親對“我”這個兒子的愛的也在這裏悄然地表現了。父親看似高興,實則,他的內心卻是為了能讓兒子跟朋友們更好地侃大山。這在小說裏有非常精當的描寫:
父親一離開,我的三個同窗好友就更無所顧忌,海闊天空地聊敘起來……直到很晚了,時間過得真快,夜漸漸地深了;不知不覺間,子夜已過。
朋友們回去了,“我”這才想起父親還沒有回家。
而父親對“我”的愛呢,卻是在“一個欄杆處倚著一尊佝僂的黑影……手裏還抓著一隻煎糊的蔥油餅,他或許來的時候壓根兒就沒在街上吃過東西……”或許父親根本沒有上戲院看戲。
“我脫下大衣,披在他單薄的身上,他卻恍然醒了,不經意地對我歉意地一笑,陡然,豆大的淚珠已漾滿我的淚眶”。
質樸的父親終於喚回了兒子的親情。老實巴交的鄉下父親,用他心中那份舐犢之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深沉的父親之愛。
而文中父親帶花生給“我”吃,是否隱含著《落花生》中的這層意思: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
父親想告訴“我”做人要實,要真,不要花哨,不要表麵,要腳踏實地,要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難道不是嗎?
王月旺賞析:
在《父親,從鄉下來》裏,故事雖然發生在都市裏,可是它所表現的純樸寧靜的父愛和喧嘩囂鬧的都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說寫父親從鄉下捎帶土特產來看“我”,我問父親吃過飯了沒有,父親含糊回答在街上吃過了。當時因為要和同學聚會而把父親差使出去看戲,可是更深夜靜了,父親一去不複返。後來“我”披衣出門去找父親,竟然在電影院門口看到父親已經睡著了,手裏還“抓著一隻煎糊的蔥油餅”。“我”頓然醒悟到,父親是為了不幹擾他聚會而睡在外麵了,“來的時候壓根兒就沒在街上吃過東西……”。在到處夜深人靜的都市裏,愛的感覺滿天覆地,撲心而來。它是寧靜的,是不需要語言來表現的,它來自貧瘠而寧靜的鄉下。
在作者的構造的這個理想世界裏,他想告訴我們,“愛”無處不在,而生活在喧嘩城市中的人更應該學會發現愛,享受愛。正因為如此,父親從夢中醒來淡然一笑時,“我”的眼眶裏卻充滿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