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這麼說,臉上卻漠漠的,沒了往日的笑意。
老王很想詳細地解釋一番,但上船坐定後,張老三卻沒有開船的意思,他環顧一眼,船上的空座所剩無幾了……驀地,他感到一陣壓抑,話到嘴邊又粘住了,渾身不自在起來,便低下頭,也不知道船是什麼時候開的。
船靠了岸。老王掏錢,張老三愛看不看就接了,他心裏頓然一片空白,像失落了什麼貴重的東西。
橋,仍沒有架起,船,也沒有多買。小溪依舊悠悠東去,小船還是悠悠的搖渡……
盡管老王蹲點的日子不多了,但他總覺得欠了人家什麼似的,再不敢去坐張老三的小船,又開始繞著椰花溪逶迤曲折的溪岸,高一腳低一腳走很遠很遠的路……
孟起賞析:
小河平緩地流著,青翠的菜地,高高的椰子樹,悠悠的小船,倒映於水麵上,一切都顯得寧靜而明麗。作者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到小船上兩個人物的身上,通過他們的冷暖關係,敘寫出生活正發生著的變化。生活與生產,都需要在這條小河上架起一座橋,符浩勇小小說《河悠悠,船悠悠》圍繞著這件事,使老王和張老三的形象,一步步生動鮮明起來。
作為鎮營業所下村扶貧的老王,從發展農村經濟與方便群眾生活出發,切切實實感到小河上有架橋的必要,這雖不在他扶貧任務之內,他確盡心盡力去做這件事,多次向鎮扶貧領導小組反映情況,說明利害,爭取支持;還幾次去縣財政局請示,甚至自己掏錢買洋煙,去求那個不好說話的縣行長批貸款指標。老王為這件無利可圖的事,如此熱心而又不辭勞苦,透過作品的描寫與敘述,讀者感受到的是一顆熱烈跳動的為群眾辦好事的心。老王的長相如何,年紀多大,我們並不知道,卻清清楚楚看到他那純樸高尚的精神境界。
張老三這個人物寫得也很活,他種的菜作為商品,要及時販運上市,而小河無橋常使菜爛在地裏,就是買了條舊船,也難解決問題。所以他最渴望的是修橋,也為此對老王格外的熱乎、客氣。這個人物所以寫得活,是作者緊緊把握著他那小市民氣質,突出地刻畫了他為人處事的出發點,就是利。有利就熱,無利就冷。
短小篇幅裏,使兩個人物形象能夠鮮明,還得利於選取了最能表現人物精神麵貌的情節與細節,如老王的頭次上船和最後一次搭船,兩個人物的對話、表情、心理活動等等,都寫得入木三分,十分精彩。這些成功,看來主要是作者熟悉生活,並認真地提煉了生活素材。
這篇來自現實生活的作品,寫得自然樸實,不見人工雕琢的痕跡,就像那悠悠的小河一樣,平靜地流淌,使讀者於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作者展示的意境,看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發展,新發展帶來的矛盾,以及人們的追求與向往,雖然這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小小的側麵,卻表現得真實生動,並彙入了整個時代的多彩畫麵,增添上自己的一片翠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