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鬧不明老人為什麼那樣偏激和極端,更沒想到城市的擴展同老人的死去有什麼聯係,沉默一陣之後,隻說:“是嗎?”看見小梅在點頭,就說:“我們不去看帶狀公園了,就去那片商品房基地。”
小梅答應了,臉上露出今天難得的一笑。
他們來到了那片商品房基地後,吳旭才知道這個小區是父親那個工程隊建造的,他心裏不由又多了一陣莫名的悲哀。
老人的那間低矮小屋被鎖上了,從窗外向裏望,積壓著一層厚厚的灰塵。忽然,吳旭喊叫:“快看,那是什麼?”小梅隨著叫聲及他的比劃看去。小屋的中間居然有一片很有規則的陽光,靜寂無聲地躺在那裏,他們心裏都在驚呼:“屋裏為什麼有陽光?難道是心靈的感應!
“吳旭轉過頭來,對望一眼對麵的矗立高樓,終於明白,說:“是對麵高樓的玻璃窗的折光。”
小梅扭身順著吳旭指定的方向看去,的確,那是一片燦亮,但卻感受不到任何暖意。
袁炳發賞析:
《窗戶折光》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彌漫了芸芸眾生,折射了一個民生問題,有著極強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
作者用象征手法,以“太陽”、“陽光”這兩個具有固定溫暖意義的意象,深邃而辛辣地直指那些利益熏心的既得利益者或者集團。我覺得此篇小小說有兩點高妙之處,一個是主人公的設定,兩個成長中的少年。一個是文革中關於太陽悲劇故事的穿插。很明確,作者在前者身上寄托了真善美的希望,在兩個少年交流過程中,讓他們彼此在心靈上有了互相觀照的契機,而作者的真正意圖也在兩個少年心靈的逐漸升華中陽光一樣明麗通透,而讀者在悲情閱讀的最後一刻終於沒有徹底絕望,如同在一片廢墟之中突然看到一朵燦爛的鮮花。雖然鮮花還很單薄,終究盛開著,帶給人些許希望。
此外,作者穿插黑太陽的故事,暗示一種落後勢力的殘渣餘孽,是多麼的綿長而具有不可忽視的摧毀力量。我以為恰恰是這個黑太陽的故事,使得小說最後沒有任何暖意的折光發出震撼人心的陰冷氣息,沉重而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