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農村婦女紅著一張驕傲的臉,謙恭地聆聽指導老師的話。家長們的目光裏對她充滿了敬意。指導老師要求她發言,她頓了頓,終於拘謹地說了。她教子的經驗是:不跳好,就不給飯吃,不刻苦,哪來的成功。她的信念是:她不會跳舞,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好好學,將來要成為舞蹈家。隨即在指導老師帶動下,訓練場又響起熱烈的掌聲。
朱教授沒有鼓掌,他一下子茫然了,說不清農村婦女說的話對或不對。當父母的很容易將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孩子未能實現,那將會背負永生的壓力。
回家的路上,朱教授同老伴女兒都沒有說話。進門前,女兒終於說了:“我還要練幾遍呢?”他斷然改變以數字說話的方式,說:“你想練幾遍就幾遍,不想練就歇會,以後我們不會強求你做你不想做的事。”
而結果是:女兒的舞蹈跳得越來越出色了。
張茜賞析:
這是一個頗有意味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作者的目的在於給予讀者以教育孩子方麵的思考。
小說中選取了兩類典型的家長,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大學教授。他們兩的女兒都去學習舞蹈,在老師的眼中,農民的女兒舞蹈跳得很好,而教授的女兒在她眼裏則跳得隨意、刻板。在指導老師的要求下,那位農民家長講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她的教育理念便是必須讓孩子刻苦認真的練習、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因為她自己不會跳舞,所以必須要孩子努力的練。
在教授的眼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愛好的權利,他認真的思考之後覺得作為家長並不能夠把孩子的選擇權剝奪,從聽完那次農民的發言之後,他再也沒有逼迫孩子練習,決定讓孩子順應自己的身心自由的發展。結果,孩子的舞蹈跳得越來越好。
小說的情節雖然簡單,卻通過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折射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孩子理念不科學的問題。素質教育已經提倡了很多年,讓孩子全麵的發展也必然包括其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愛好,自由的發展自身的愛好。
戴哲賞析:
《女兒的舞蹈》中講述的是農村婦女和大學教授分別如何教育自己小孩的故事,同樣是學習舞蹈,農村婦女的女兒比大學教授的女兒要跳得好很多。當談及教育經驗時,農村婦女要求女兒不跳好便不可吃飯,因為自己不會跳舞,所以一定要孩子好好學將來成為舞蹈家;大學教授當然不讚成這種“壓迫”式的教育方法並以此為鑒告訴自己的女兒想練幾遍就練幾遍,絕不強求她,結果他女兒的舞蹈反而跳得越來越出色了。很顯然,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應當讓孩子順應自己的身心自由發展。
事實上,教授的教育方法確實值得提倡,問題在於與大學教授及其女兒相對的一方是農村婦女及其農村孩子,二者之間懸殊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這不能僅僅是一個批判農村婦女錯誤的教育方法的故事,靠讀書改變命運從古至今都被奉為真理,雖然如今“讀書無用論”盛行,但是對出身貧寒的農村孩子而言這依然是唯一的出路,可悲的是很多時候他們連這條路也走不通。而這,恰恰是現實的複雜與曖昧之處,作者似乎沒有通過作品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