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說:“我來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來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輕盈的身影。剛進城兩年時,他回家鄉,還帶了城裏的禮品去見稻香,她卻已經嫁人了,山裏的風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賀他在城裏站穩了腳跟。再後來,母親過世,他就很少回家鄉了。這些年因為業務忙於應酬,一次次盛宴的記憶蕩然無味,也早忘卻秋天田野的稻香。現在莫非家鄉又遭了災,稻香才想起了他,讓女兒來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農民工湧進城來,就業機會競爭激烈。況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她要住多長時間?家裏的房間也不寬敞。他不動聲色地對女孩說:“李群已經不住這裏了,他早搬走了。”女孩急問:“那他搬到哪裏去了?”他說:“在城裏,找一個人就像大海撈針,你找不到他的,還是回家去吧。”剛一說完,他就覺得這句話似曾耳聞,竟出自自己的嘴裏。

女孩向他道謝準備離去。他忽然想起這與多年前自己來找賈良時的遭遇是何其相似。賈良鄙視他的那副嘴臉在心裏生了根。賈良早已退休了,他卻始終都不原諒他。而現在他怎麼也成了這樣!他心裏一抖,記起稻香當年的溫情,對女孩說:“我剛才沒認出來,我就是你李群叔;先進家裏住下吧,進城找工也不是一時半刻的事。”

女孩聽了,向他嫣然一笑,說:“李群叔,你誤會了,我不是來找工的,我去年大學畢業,在一家公司上班,這次家鄉要修大橋,我回去一趟,我娘讓我給你帶土特產來了。”

他聽著很羞愧,一臉窘態。待女孩走後,他忽然記起前不久接到家鄉一個慶典請柬,他原打算找個借口搪塞過去,但此刻他決計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鄉下去。

楊曉敏賞析:

符浩勇對於作品中的人物的道德規範和人性善與惡,從來沒有說教式的直接批判,而是把故事講得真實可信,讓讀者從字裏行間去領悟作品的主題指向和道德評判。近期發表的《稻香》就是這樣一篇具有深刻的道德思考的優秀作品。

農民的孩子李群,因家鄉遭了災荒而進城尋活路,臨行時娘給他一個地址,讓他進城找一個叫賈良的人,說此人是當年下鄉知青,會幫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馬的稻香姑娘告別,發誓要進城混出一條路子。卻沒想到,進城後結結實實碰了一鼻子灰,那個賈良根本不認他,甚至不承認自己就是賈良,把他掃地出門。世態炎涼並沒有擊垮這個純樸的鄉下孩子,他艱苦拚搏20多年,終於混成了商業高管,還成了賈良的上級。耿耿於懷的李群永遠不會原諒賈良的刻薄無情。讓作為讀者的我們也順著李群的思路去鄙視這個小人。

然而,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奇峰突起,當年的初戀稻香的女兒長大後來投奔他,他居然也變成了賈良的翻版,就連冷言冷語也與賈良如出一轍。是什麼讓當年善良純樸的鄉下孩子變得如此冷血?作品並沒有正麵回答,卻更激起了讀者對人性、人情與道德層麵的追索與思考。好在李群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了道德自省和人性救贖,也許是想起了當年賈良的冷漠嘴臉給自己的傷害?或許是想起了稻香當年的柔情,他對即將失望而去的姑娘承認自己就是李群。結尾具有喜劇式的反諷意味——稻香的女兒並不是求他安排工作的,人家是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領,找他隻是代母親稻香來送家鄉土特產的。

值得一提的是,稻香隻是一個虛寫的幕後的人物,為什麼要用來做小小說的題目呢?仔細體會,“稻香”是一種意境和象征,是男主人公李群的家鄉情結和人性的本原,從這篇小小說中,可以品讀出作家符浩勇構思的精巧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