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的季節
卷首語
作者:郭曉東
又是6月,又到了求人的季節。
第一次感受這個季節,是在13年前,女兒上小學。找了三五個朋友,繞了兩三道彎,見了兩位校長兩位老師,吃了三頓大餐,買了兩台數碼照相機。
然後,是小學升初中,為了少交幾萬塊錢上重點;初中升高中,為了夠分數線之後能優先錄取;高中升大學,為了調檔之後能確保理想專業。這中間,還有小學升初中之前的“蹲坑”(這樣專業的詞彙可能隻有中國的家長們懂,意思是為了能上目標學校,需要提前兩三年先在該校的課外培訓班學習)、中考前的課外補習、高考前的自主招生等等,全需要通過關係找人了解情況,特別是其中的“潛規則”。就連高考填報誌願,都要請客吃飯求人,不然的話,那些你根本鬧不明白的專業名稱和繁複規則,絕對讓你頭大。
除了自己的女兒,我還有個侄子,也是這一係列。我還有很多的朋友,每個朋友還有朋友,以此類推。
所有的一切,都在6月。全中國各大城市裏的人脈神經瘋狂跳動,急速穿梭中彙成了一張巨大且沉重的網,將所有人,無論你有沒有學齡中的孩子,都罩在其中。可能再也沒有哪個時間段能像這一兩個月,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挖空心思想著同一個問題:我還認識誰?
這兩天,我忙著幫一位兒子“幼升小”的朋友找人,要找的這個人非常蹊蹺,是北京某區街道辦事處的。因為今年招生改革了,要就近入學,是否符合“就近”資格,要街道說了算。於是,眾多的家長們將發燙的目光瞄準了各個街道社區。
對教育改革,家長們既盼又怕。因為他們誰都不會滿意現在的製度,希望改變。但實踐中卻發現,每一次改革都增加了自己孩子上學的難度和成本。電視上那些專家們為了某項改革的利弊爭論得麵紅耳赤,其實和家長們沒太大關係。他們關心的隻是,自己的孩子上學是否容易了,是否省錢了。而結果,幾乎每一次都是失望。
比如這一次“幼升小”的就近入學改革,麵對必須做到的“五證齊全”,家長們跑斷了腿,磨破了嘴。
那位找我幫忙的朋友說,如果找不到人,隻好聽天由命。對於他們這樣的“北漂”家庭,如果拿不到街道掌管的有限指標,就隻好讓孩子回老家上學了。而他們已經在北京工作十幾年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都開始為“學”所累。掙的錢投進去,培養的人際關係投進去,高傲的臉麵投進去,都覺得難以支撐。
一位朋友對我說,他最喜歡美國的地方,就是孩子上大學不用高考,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向各學校隨意投放簡曆,等著學校來函“邀請”。看著四五個邀請函隨意選擇的時候,想著國內那些求爺爺告奶奶的家長,幸福無限。
本期的《中國周刊》,我們走訪了那些忙著上學的人,也深入到那些正在畢業和已經畢業的人們的內心。我們試圖了解,學習到底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理想、激情,後來全成浮雲。真正實際留下的,是人生境遇的方向、生活行走的道路、社會階層的位置,以至於子孫後代的家族地位。
所以,學習很重要。
所以,家長們很忙。
人們都把6月當做畢業季。其實,誰都不會畢業。
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一生都在學習。這句話不是為了表達謙虛的人生態度,而是訴說一種逃不掉的生活現實。
準確點兒說,我們的一生都會為“學”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