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魷魚和鳳抄手(2 / 3)

????“何以見得呢?”艾蕾問。

????“僅以孟達為例,”朱一民說:“孟達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名將,不但很有帥才而且很有戰功,遊走於劉璋、劉備、曹丕三大陣營之間,多次跳槽,在他的身上,比較充分地反映出當時的人情世故。”

????“你是說孟達是個悲劇人物,但造成他悲劇結局的人卻是劉備。”艾蕾接口道。

????“不錯,你看史籍上是這樣塑造孟達的文學形象的:‘孟達初仕劉璋,與張鬆、法正為腹契友。璋遣達領精兵五千,迎劉備入川為援。後投劉備,龐統以達與霍峻守葭萌關。後為張魯將馬超所攻,先主救之。後曹操遣張郃攻葭萌關,為黃忠、嚴顏所救。後關羽被圍麥城,廖化突圍求救,孟達勸劉封不應,劉封從之。關羽敗死,劉備怒,及彭羕死,孟達隨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儀投魏,丕加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新城太守,去守襄陽、樊城。達使人齎赴蜀寨招降劉封,封扯書斬使。後諸葛亮北伐,孟達欲應之。孟達心腹人李輔並達外甥鄧賢出首,司馬懿暗襲之,孟達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孟達的形象呼之欲出。”朱一民一口氣背完史書對孟達一生的總結。

????“正是,孟達原是劉璋的部下。劉璋無能,孟達就與法正等人合計,讓劉備輕巧取了西川。劉備得西川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孟達隻被封為宜都太守,蜀郡是郡,宜都隻是個縣,縣守比郡守官小多了,孟達雖有不爽,但也無可奈何,隻好忍了。”艾蕾補充說。

????“他不忍不行啦,頂頭上司劉備不重用他。”一直在一旁聽艾、朱二人談論而沒有搭言的任潔笑著說。

????“這還不算。孟達在宜都坐了幾年冷板凳,後來劉備命令他向北攻打房陵、上庸、西城,他領兵接連攻下房陵、上庸,這時,劉備派養子劉封前來爭功,於是,西城也攻下來了,三城攻下,孟達獨攻二城,與劉封合攻一城,功勞不可謂不大,而劉備偏不予封賞。”艾蕾有些打抱不平。

????“可是劉封後來還不是被劉備殺了嗎?”任潔說。

????“不錯,劉封是被劉備殺了,但是那另有原因。”朱一民說:“劉備殺劉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劉備對劉封不發兵救關羽,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懷恨在心。劉封臨死之際說道,悔不聽孟達之言,劉備為之涕泣。”

????艾蕾接著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說的,劉封為人剛猛,擔心以後後主難以製服,故賜死劉封。”

????“對對對,這樣看來,劉備殺之也是不得已,有不忍之心。其實劉封的死,也是這人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時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斷所導致的,劉封是個不甚明智的人。”朱一民說。

????“我明白了,”任潔接口道:“其實劉封的處境很尷尬,曆史上的劉封在阿鬥出生之前,就被劉備認為幹兒子了,記得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也有這個問題,先是還沒兒子的時候過繼了一個養子,後來自己又生了兒子,養子的處境就很尷尬,後來也叛變了。”

????“正統觀念太重了唄,劉備先認的劉封,後生的劉禪,誰接老爸的位啊?多麼高難度的選擇題呀!”艾蕾笑著說。

????“所以,劉封對關羽見死不救隻是造成了劉備殺劉封的口實,而且諸葛亮將來毫無疑問會擁護嫡子的,不然的話,劉封當皇帝肯定要殺死諸葛亮,諸葛亮當然也要對劉封落井下石啊,劉封不死才怪呢!”朱一民說。

????“我明白了劉封的死是有內在原因的,但是死前他為什麼說‘悔不聽孟達之言’呢?孟達曾對他說過什麼嗎?”任潔問。

????“當然說過啊!”朱一民說:“《三國誌·劉封傳》中記錄了孟達勸降劉封時的書信。達與封書曰:‘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雖忠臣不能移於君,孝子不能變之於父者也。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故申生、衛伋、禦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征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自立阿鬥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為太伯;衛伋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複。自古有之,非獨今也。’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仆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然則疑成怨間,其發若踐機耳。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違難背禍,猶皆如斯。今足下棄父母而為人後,非禮也;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自號為丈夫,為此三者,何所貴乎?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為背親也;北麵事君,以正綱紀,不為棄舊也;怒不致亂,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禪命,虛心側席,以德懷遠,若足下翻然內向,非但與仆為倫,受三百戶封,繼統羅國而已,當更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陛下大軍,金鼓以震,當轉都宛、鄧;若二敵不平,軍無還期。足下宜因此時早定良計。《易》有利見大人,《詩》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而劉封覺得自己是劉備的幹兒子,沒有背叛幹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