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部長羅子貴突然去世了,享年四十一歲。
????提起這羅子貴,鬆山人對他確實是十分熟悉的。這不僅僅是從電視的鬆山新聞中經常看到那熟悉的麵孔,而且在鬆山市的大街、小巷、山村、院落裏,也時不時地能見到他的壯實身影。很多鬆山人都知道他一不會喝酒,二不會打麻將,三不回去洗腳房,最大的愛好就是在下麵轉,到街道裏弄、農家院壩裏轉,哪裏有老人和孩子,他都愛去湊個熱鬧,和他們聊天、吹吹牛,老人們叫擺個龍門陣,無論年老的年少的,都跟他合得來,談得攏,這叫做老少和三班。有人為他統計過,他在鬆山擔任宣傳部副部長五年、部長三年共八年中,其中有五年都呆在基層。
????鬆山的幹部們記得,羅子貴常說,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首先要始終牢記自己的公仆身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用權為公,還是以權謀私,是衡量“公仆”優劣的重要依據。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人民服務;把權力用來謀私,無論是為個人,還是為小團體,都是**行為,都與黨的根本宗旨相違背。忘掉自己公仆身份的人終會走向岐途。自覺抵製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木先配而後蟲生”。每一名人民公仆都要努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要有高尚的情操,淡泊明誌,夙夜在公。慎獨謹嚴,一塵不染,構築堅固的抵禦堤防,謹防螻蟻之穴;要牢記防微杜漸,不因惡小而為之。吃喝玩樂使人消沉,酒色財氣使人墮落,這是不少落水之人的前秦曲。“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正其身。”我們既要學習英雄模範人物的革命精神,嚴於律已,又要從那此身敗名裂者身上吸取教訓,警惕重蹈覆撤。要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監督是防止**的有力客觀條件。認為自己的權力可以不受任何限製,是一種**的封建特權思想,不受監督權力必將導致**,好的幹部如果沒有經常性的監督約束也可能變壞。一些人走入邪道,就是在榮譽和權力麵前,自我惡性膨脹,忘乎所以,把群眾和組織的監督置之度外,肆無忌憚,胡作非為,倒頭來沒有不身敗名裂的。因此,每一名幹部都應自覺地把自己置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消除特權思想,擺正個人與組織,“公仆”與“主人”的位置,這樣就能做到少犯或不犯錯誤。
????在一次宣傳工作會上羅子貴講,公仆就是公眾的仆人,比喻替公眾服務的人。新中國人民公仆的榜樣如周總理、焦裕祿、孔繁森,“公仆”二字基本含義是指政府的官員等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一生的人。提到人民公仆這個詞,我們的腦海中馬上浮現出任長霞、焦裕祿、孔繁森這幾位優秀**員的光輝形象,他們為人民群眾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他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群眾排優解難,雖然他們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他們永遠會活在百姓心中。
????羅子貴作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掌管著鬆山市的宣傳輿論大權,分管的實權部門也很多,比如教育、衛生、廣電、文化、科技,所以手中掌握的資源是很有分量的。可是他從不以權謀私,而是想著並實踐著合理調配資源,為最底層的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有人說他就是一個仁者。
????在全市宣傳工作會議上,羅子貴對“仁者”做了見解獨到的詮釋,他說,“仁者”究竟設什麼意思?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作為孔子的最高思想的表現,他對於統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現實卻遠遠沒有實現他理想所能提供的環境。他一生都在推銷自己的思想,盡管他自己一生很委屈,但是後人在實踐中廣大了他的學說。統治者要愛惜子民,子民要遵從統治,他們之間的聯係就是禮教,克已複禮為之仁,若禮興,則天下大治,君民則相親相敬,這樣的天下才永固,這樣才叫作仁者天下。所謂仁,也有大愛無強的感覺,像小恩小惠,是配不上仁的。後來孟子曰義,則是普通人與人之間的標準了,但這並不是說孟子是關注普通人,其實他對統治的誡告比起孔子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裏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製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對父母不孝、經常和兄長鬧別扭的人,肯定不會尊重他人,不會對群眾有愛心,也就當不了仁者,當不了人民的公仆。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曆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製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麵所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