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海事管理奉獻智慧和汗水(1 / 2)

為海事管理奉獻智慧和汗水

人才與知識

作者:秋至

作為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李恩洪畢業後一直從事遠洋工作,從水手成長為高級船長,曾被中遠集團公派到美國學習港務管理,2000年調入交通部海事局工作,現任船舶監督處處長。十五年來,在船舶監督、檢驗和船員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他帶領同誌們創造了驕人的成績:發展9萬多名中西部待業青年成為職業海員,不僅使船員規模擴大,還讓幾十萬個貧困家庭由此而脫貧致富;全心維護船員權益,建立全國海上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製,為轉變政府職能開路先行;使中國船舶脫離西方國家的“黑名單”,中國航運由此走出困境,提升了中國船隊的國際聲譽和競爭力;協調各方開展低質量船舶專項整治,扭轉了嚴峻的水上安全形勢,促進了造船業健康發展……

成績的背後,凝聚著他推進改革的智慧和汗水,也彰顯了他作為公務人員的戰略眼光、務實精神、創新能力和敢於擔當的勇氣。

為民:讓黃土高原農村娃邁向海洋

陝北娃薛雲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這輩子能有機會當上海員,隨船跑遍世界各地,不但賺錢幫家裏實現了脫貧致富,而且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他說,如果不是當初報考海員,他恐怕一輩子都走不出家門前的那座大山。

在革命聖地延安,已有800多名黃土高原的農家子弟和薛雲一樣,因選擇航海而改變了人生,改變了家庭、也因此改變了農村。以2009年底為例,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260元,而同年一名普通船員年收入為5至8萬元,高級船員年收入可達10至40萬元。幫助他們創造機會的正是李恩洪和他的同事們,把航海院校的船員培訓教育辦到了中西部地區。

近年來,東部地區從事船員職業的青年急劇減少,我國船員麵臨著非常緊缺的狀況。如果能借助國家中西部開發戰略的“東風”,把航海教育引向中西部地區,不僅找到了解決船員隊伍資源的途徑,也為廣大中西部農村青年提供一條“一人當海員,全家致富,帶動三家脫貧”的路子。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李恩洪與同誌們立即著手研究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走訪航運企業、船員服務機構、院校、地方政府和相關部委,牽頭製定和啟動了加快我國船員發展的“十大舉措”,將中西部大力發展航海教育和船員培訓作為主要內容。

經過幾年的發展,船員教育規模迅速在中西部壯大,形成了以武漢為核心的中西部船員培訓教育基地。目前,中西部航海船員培訓機構已達17家,年培訓海員數量近2萬人。此舉不但配合了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為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我國船員隊伍可持續發展夯實了人力資源基礎。

李恩洪和他的團隊繼續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將發展船員教育與解決民生具體問題結合起來的途徑:開展漁民船員知識培訓,先後有3萬漁民轉產成為商船船員;給大學畢業生增加就業機會,非航海專業畢業生經過一年培訓可參加適任考試,取得證書後就可以從事航海職業;加強與軍隊之間開展海員培訓合作,拓寬複轉軍人就業渠道。

服務:讓船員得到社會尊重

船員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常年在海上漂泊,獲取行業資訊、求職信息渠道少,參加考試、辦理證書成本大,還經常麵對與公司、中介的各類糾紛。海員出身的李恩洪深知他們的酸甜苦辣,深知船員們需要什麼,更深知作為船員主管部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好船員就業和權益維護的問題。

在他的主導下,中國船員電子政務平台得以迅速發展,建成的網絡信息平台,實現了船員業務辦理網上申請、審批、查詢,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以前,船員報名參加考試,經常要申請公休從國外下船,所花費的直接成本最少3天,住行費用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而現在通過網上報名隻需短短幾分鍾,船員真是大大受益。”一位航運企業的管理人員說。據保守估算,僅海船船員遠程考試係統的開通,每年就為全國參加考試的20多萬考生,節省4個多億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