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視角看經濟發展變化(1 / 2)

新視角看經濟發展變化

執政與行政

作者:盛來運

今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依然複雜嚴峻,一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速出現下滑,中國經濟走勢舉世關注。那麼,如何全麵認識、準確把握中國的經濟形勢呢?我們認為,在中國經濟已然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全麵而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關鍵時刻,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思維和視角看待中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的變化。

首先,判斷中國經濟形勢需要重視短期波動,但更要關注中長期趨勢。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經濟形勢,需要有中長期視野,即把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放到中長期趨勢中加以分析。我國已經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這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最大的階段性特征。應該認識到,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從一條小船變成一艘巨輪,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生因素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絕對數出現下降,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性增強,這都使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加上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交集,經濟不可能繼續維持過去兩位數左右的增長。從國際上看,這符合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一般規律,一般追趕型經濟體經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後,先前所依賴的後發優勢趨於減弱,經濟增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回落。因此,從中長期、更寬廣的視角來看,考慮到生產要素支撐能力的變化,一季度7.4%的速度並不低,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7%-8%的區間,增速雖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總體運行態勢還比較穩。今後一個時期,“三期”疊加的陣痛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我國經濟注定還會遇到一些困難,承受一定的下行壓力,但風物長宜放眼量,隻要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就不必過分糾結於短期經濟增速。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其次,判斷中國經濟形勢需要關注經濟增長,但更要關注民生改善。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衡量我國經濟發展過分關注GDP,這種不正確的政績觀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產能過剩、收入差距拉大、環境汙染嚴重等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了政府更注重的是增長背後的民生,是保就業、惠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就業、物價、收入等民生方麵的指標表現不錯,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一是就業形勢總體較好。近兩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小幅減少,同時服務業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加上積極就業政策的不斷完善,就業形勢保持穩定。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00萬人,同比繼續增加。一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6933萬人,同比增長1.7%。從調研情況看,企業整體用工基本穩定,節後員工返崗情況良好。二是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今年以來,消費品市場供求平衡,主要食品供應較為充足,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三是居民收入增長有所加快。由於就業形勢穩定、工資性收入繼續增長、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2%,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0.8和0.5個百分點。

第三,判斷中國經濟形勢需要看總量,但更要看結構。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能否順利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調結構還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有利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因此,對於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而言,結構的優化比總量的擴大更為關鍵。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的有利條件,有序有力推進改革轉型,既放開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又用好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主動作為,著力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一季度,經濟運行中一個突出亮點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一是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2013年占比首次超過二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達到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4.1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結構繼續改善,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分別高3.0和3.1個百分點。二是需求結構有所改善。投資和消費的關係更趨合理。一季度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較好發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0.9%,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效應不斷顯現。受嚴格公務消費、反對奢侈浪費政策影響,高檔消費繼續萎縮,而大眾消費增長勢頭良好。一季度,限額以下餐飲收入增長14.6%,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2.6個百分點,而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僅增長1.0%。一季度,在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分別占12.2%、9.3%、6.5%,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0.5、0.1和0.2個百分點。三是收入分配結構出現積極變化。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1.1%,增速分別高於同期財政收入和1-2月份企業利潤增速1.8和1.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0.1%,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2.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3,比上年同期縮小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