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篇小說《回首風雲歲月》,自2004年秋天開始整體構思,年底進入實際創作。之後,小說裏的李家興、沈君蘭、徐麗娟三位主要主人公,以及圍繞他們一起活動的所有人物,在我腦海裏逐漸形成、湧動,而後一步步地立了起來、活了起來。
我為小說構故事、展情節;為小說的主人公們寫曆史、說命運。並將其放進曆史的大環境和社會的實際生活舞台上,讓其進行人生的活動、命運的展延。
我還將一生的所見所聞、親身閱曆、經驗體察,融入小說之中。力求融為一體,但又不為我的經曆所局限、製約,而是讓主人公們自身的生活、命運的應有軌跡,合情合理地自由發展和展現。
我把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幾十年來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不懈奮鬥,所遇到的曲折坎坷、艱難困苦;取得的成功、業績、喜悅和在人生道路上的親情、友情、愛情;麵向當前的奮鬥、創造、企求;以及頑強拚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用文學形式來加以描繪、敘述。
我從1937年到2007年七十年的人生記憶裏,曾經有過的上千個小故事中,選擇了四百多個作為我這部小說創作的基礎素材。這些小故事是極其平凡、普普通通、平民百姓的故事,但有些情節很動人,很感人。其中不少是有些老百姓曾經經曆過,碰到過,聽到過,似曾相識,又卻能引起人們共鳴的生動故事。
我自己也曾被小說裏的這些故事所震撼、感動;也曾被有些故事的精彩情節所吸引和感染。多少次與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憤怒、一起著急、一起困惑、一起喜悅、一起流下了或悲或喜的淚水。我漸漸地進入了故事主人公的心靈殿堂,心心相印,融成一體。我要把這一切的一切,通過我的拙筆反映出來。我雖已年近八旬,但創作願望與創作衝動卻更加高漲,欲罷不能。
我耳聞目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這十幾年來,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們的上海灘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些變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真真切切的,確實是翻天覆地,巨大無比。
現在的上海,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國內國際的航線四通八達。上海的城市建設,也現是一年一個樣,年年在變樣。上海大多數市民衣、食、住、行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要比一年好。對於這些驚人的變化,我必須把她描述、反映在我的小說中。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素材,加以集中、概括、提煉,並將小說的主題思想、形式、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基本拍定。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投入了小說的創作。
這部小說總的時間跨度,前後有六、七十年。說說老上海、喜看新上海。人們的生活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敗。有時碰到好人,有時碰到小人、壞人。同時,時代在不斷地變遷,有前進,有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燦爛的。
在這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很多親戚朋友悉心、真誠的指導、指點、關心和鼓勵,才使我的創作有此成果。例如周秉衡、宋一雷、宋榮寶、丁立平、李正清、趙磊、周家勝、陳修平、顧建勤、李敏浩、徐誌凡、顧辛勤、魯守軒、孫仲喆、牛梅桂、方正、魏明、丁忠一等先生、張洪妹、杜鳴、黃永樂等女士,今在此對親友們的無私相助,一並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時,由於受自己水平之局限,拙作的瑕疵、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望愛護這部作品的讀者,不吝賜教、指正,在此深表謝意!
作者我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