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資源的應然邏輯及實現機製
經濟縱橫
作者:陳誌平
[摘 要] 產業集群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能夠為整合工業園區資源提供理論支持。整合益陽工業園區既有現實基礎,又有現實意義,也麵臨一些影響因素。應從規劃統籌、產業提質、要素配置、體製創新等方麵加快益陽工業園區資源整合,實現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 工業園區;應然邏輯;實現機製
[作者簡介] 陳誌平,中共湖南省委直屬機關黨校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湖南 長沙,
[中圖分類號] F4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2-0007-0004
工業園區是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要載體。以深入開展工業園區大會戰為契機,有效整合益陽工業園區資源,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平台和載體作用,對促進益陽後發趕超,實現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整合益陽市工業園區資源的應然邏輯
(一)理論依據
產業集群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能夠為整合工業園區資源提供理論支持。
1. 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事實證明,它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自集群的三大效應,即資源聚集效應、協同創新效應和區域品牌效應。而集群的三大效應則源自集群的三個“高度”,即地域的高度集中、分工的高度專業、協作的高度密切。這三者缺一不可,三個“高度”的共生耦合,使得企業之間既分工又協作,既競爭又合作,從而形成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2.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與其環境相互關係的協調發展,包括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發展三個方向。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質的發展能夠長久維持,而量的增長則很有限。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發展經濟的本質關係。經濟發展應有利於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
3. 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本質就是一種生態經濟。發展循環經濟,要強化綠色發展,把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放在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快構建低消耗、可循環、低排放、可持續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4. 區域協調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協調是一個綜合性、組合式概念,其基本內涵是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學、有效的發展,形成因地製宜、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特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既強調非均衡發展,同時又強調全麵協調發展。
5. 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是指社會經濟客體在城市特定區域的集聚而使經濟高效發展,同時在這種集聚基礎上又進一步向外圍地區擴散,帶動外圍地區發展。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增長迅猛的產業往往集中於某些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這些部門和行業通常又聚集在某些地區,這些地區就成為區域的增長極。工業園區作為工業企業集聚區,是一定區域的經濟“增長極”,它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經濟角度的產業集聚;二是地理空間角度的增長中心。
(二)現實基礎
1. 發展布局不斷優化,聚集效應持續提高
經過10多年的規劃建設,目前,益陽市共有9家市級以上園區和15個重點鄉鎮工業小區。其中1個國家級高新區,即益陽高新區;6個省級工業園區,即龍嶺工業園、長春工業園、沅江經開區、桃江經開區、南縣經開區、安化經開區;2個市級工業園區,即益陽高新區東部新區、大通湖食品工業園區。已基本形成了益陽國家級高新區為龍頭、區縣(市)產業園區為主體、鄉鎮工業園區為補充的各個園區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工業園區已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招商引資的主要平台、區域經濟的核心增長極。2010年,9大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02.8億元,占全市總量的39.6%;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00.7億元,占全市總量的47.52%;9大園區入園規模工業企業224家,占全市總量的28.4%。
2. 集約用地不斷加強,投資效益持續提高
截至2010年底,9大市級以上工業園區近期規劃總麵積125平方公裏,建成區麵積41.3平方公裏,開發率33%,完成固定投資產投投入156.7億元,投資強度達到102萬/畝。園區每公頃工業用地實現工業增加值232.72億元,同比增長21.1%。
3. 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截至2011年8月,全市9大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30億元,園區道路、給排水、供電、通訊、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項目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營造了良好的投資軟硬環境。
(三)重要意義
1. 加快園區資源整合是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內在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益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而園區則是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主要引擎。到2015年,益陽工業化水平要躍上一個新台階,工業經濟總量要力爭進入全省第二方陣。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680億元,年均增長23%;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580億元,年均增長24%;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園區工業總產值1460億元以上。這就必然要求在整合園區資源中,強強聯合,形成產業配套、壯大優勢的產業集群,在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提高工業經濟效益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