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年歸去來兮
文化時空
作者:俞莉 陳光曙 邱明亮
生我養我是大海
浙江省象山縣的天下漁港石浦,孕育有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石浦漁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漁家兒女,專門用手工製作千年古船模的楊雪峰就是其中的一位。十多年來,他和同事們精心製作出一萬多艘古船模,成為石浦漁港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石浦漁港潮起潮落,楊雪峰從出生起便枕著大海的濤聲成長。16歲時,楊雪峰到隔海相望的東門島船廠當學徒工,每天和大大小小的木船打交道。木船上的摸爬滾打,使他對從甲板到船帆、船舷、船艙、船舵、船機等,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愛好和不解的情緣。
在楊雪峰看來,石浦不僅是一個溫馨如家的避風港灣,而且還是個吉祥如意的富裕漁港。時代不斷前進,隨著中國漁業生產的全麵發展,在石浦漁港停泊的木質船都消失殆盡,漁民們駕駛各種鋼質漁輪出海捕魚。天天看著石浦漁港變化的楊雪峰想:我們的子孫後代今後可能再也看不到木質船了,要是能把這些木質船做成船模,保存下來,就是留給後代的一筆文化財富啊。
說起古船模型,楊雪峰告訴我們,他製作古船模主要是受到了以打船為生的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做船模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他慢慢熟悉了船的各種結構,就萌生出一個夢想——做船模。楊雪峰對我們說:石浦作為一個漁文化特色鎮,有著豐富的漁家民俗文化,可以開發一些跟“漁”有關的旅遊商品,如果把船模投放到市場,既可為石浦開發一種有文化內涵的旅遊商品,又能把麵臨失傳的木船製造技藝延續下去。
營造船模圓我夢
上世紀90年代末,楊雪峰召集來八名老船匠,創立了船模製作坊。
起先,船模製作坊製作的船模僅僅局限於近、現代船模,船型比較簡單,缺乏生機。楊雪峰反複思考如何有所突破:隻有製作古船模,在傳承優秀的中華科學技術的同時,才能延展文化內蘊,才能提升產品品位與美譽度,才能拓寬市場。為此,他先在浙江省內考察學習,然後奔走於江蘇、山東、福建、廣東和香港、澳門等地,尋訪當地資深船匠,認真研究當地船型以及造船工藝。他逐漸對製作古船模有了底氣,把自己的目標定為以製作石浦古船模為主,同時製作中外所有類型的古船模。
楊雪峰多次到上海、武漢、廣州等地的高校向航海學科的教授討教有關古船知識。教授們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經常通過網絡把一些資料和圖紙傳給他。楊雪峰說,各地的造船技術不太一樣,在船隻的製作方麵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自己要細細了解那些不同特點。
2002年,楊雪峰成立了楊氏古船坊。2003年,古船坊開始學做古船模型,包括古漁船、古糧船、古戰船等,結構與真船一模一樣;之後基本上製作被稱為“寧波唐船”的係列古船,款式、結構上難度更高、工藝更複雜。古船坊專門製作過一艘鄭和寶船的模型,做工精細,色澤豔麗。製作這些古船模的材料都是從緬甸進口的上等柚木,防止船模變形,從而保存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