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之路國際研究一瞥(2 / 2)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1988年發起絲綢之路申遺工作。絲綢之路項目確認,絲綢之路是一個廣泛的貿易和交流網絡,包含陸路和海路,涉及遠東、中亞、印度次大陸、伊朗和安那托利亞高原、高加索地區、阿拉伯半島、地中海和歐洲。通過涉及三個大陸的貿易通道,在長達3000年的時間中,人員和貨物不斷交流,由此帶來知識、思想、信仰、風俗傳統的傳遞和交流。這一項目目前開設網站,鼓勵超過55個國家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絲綢之路曆史檔案資料。

大英圖書館於1994年開創國際敦煌項目,該項目能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相媲美。斯坦因從中國帶回英國的敦煌文獻文物最初捐贈給大英博物館,1982年悉數由大英圖書館接收。大英圖書館將來自敦煌和東絲綢之路沿線考古發現的所有文獻、繪畫、紡織品和其他文物全部製成電子文檔,放在互聯網上供讀者免費瀏覽,並鼓勵將這些內容用於教育和研究。根據2014年1月23日的統計,全站共有41.8039萬張圖片。網站上還收集眾多文章,內容涉及絲綢之路的方方麵麵。國際敦煌項目建立伊始就致力於開展國際合作。亞洲和歐洲的七家國際機構在該項目的協調下建立多語言數據庫和網站,並為使用數字媒體和保護技術提供技術培訓。

由於中國敦煌本身的高度藝術學術價值和敦煌研究院長期艱苦努力的工作,這裏已成為絲綢之路國際研究的重鎮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先後與美國、日本等高校和學術機構合作,進行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保存等方麵的研究。

絲綢之路國際研究的另一個重鎮在美國。在美國,對絲綢之路研究起推動作用最大的是絲綢之路基金會。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非營利私人基金會與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在美國和中國同步推動絲綢之路研究。

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大學有一個頗有影響的“絲綢之路西雅圖”網站。與其他國際著名絲綢之路項目略有不同的是,這個網站收錄的中國古代文獻均與絲綢之路有關,曆史跨度為公元前91年至1643年。這些中國史料由德國著名漢學家夏德在1885年翻譯成英文。

絲綢之路基金會大部分活動基本集中在傳統的絲綢之路(中國西域商旅路線),但絲綢之路西雅圖網站將眼光放在大絲綢之路,即古代亞歐大陸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絲綢之路。這個全球視角在21世紀正獲得越來越多曆史學家的青睞。□

(本文圖片由作者和曉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