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貸款買房的五個選擇(5)(1 / 2)

而相反地,正處於青壯年的夫妻們,由於受教育程度高,對於工作的定義不隻是以勞動換取金錢,他們崇尚現代休閑生活與工作並重,重視努力工作、享受生活的人生哲學,所以對於退休時間表的看法,普遍自願提退休時間,再利用餘生好好:享受人生。由此看來今後人們的退休習慣將不再是被迫提早退休,而是自願提早退休。

存錢養老

在過去,老一代人崇尚孝道,養兒防老是普遍被接受的觀念,能養個孝順兒子或乖女兒,退休後的養老其實不用愁。但要達到養兒防老的目標要有幾個條件:一是子女要事業有成,經濟能力足以負擔;二是父母與子女或孫子女之問具有濃厚的親情可以和睦相處;三是子女的配偶要樂意配合。除非上述這三個條件都可能實現,否則我們對養兒防老的期望不能太高。相反地,現代的年輕人恐怕要做的卻是提防“養老防兒”的現象。因為愈來愈多的子女在晚婚、不婚、失業或無力購房時,反過來還要依靠父母。父母若退休後,還得供子女吃住,幫助收入有限的子女追趕飛速發展的社會節奏。養兒不但無法養老,還要再養孫子,分擔養孫子女的責任,甚至父母退休金被不孝子女花光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因此,在養兒防老不可靠的情況下,為養老而自己存錢就成為人們最後的選擇。

鑒於退休基金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一般而言,在製訂退休基金的投資理財計劃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投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使家庭資產保持在穩定的額度不大幅縮水。當然,人們都清楚最佳的保證資產穩定的投資方式就是銀行定期儲蓄存款,其次是貨幣市場基金,至於其他的投資方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風險性。

從事退休金的投資理財計劃,其次要考慮的就是保值。它指的是資產透過適當的投資方式,所產生的資本增值,這當然是小夫妻進行家庭投資的目的。例如固定收益型投資方式,目前以債券型基金最為普遍,另外,出租型房地產由於按月領回租金,資本增值方麵基本上沒有風險,也是屬於保值型較強的投資方式。

從事退休金的投資理財計劃,最後還要強調保險作用。保險強調的是個人或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退貨理財觀念。目前具有保障功能的理財方式中保險的普及率最高,於是為了降低養老投資的風險性,在理財規劃的投資組合中加入保險投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們的擔憂,同時這樣做還能使理財規劃更具完整性。

退休計劃的實現

出生於70年代的年輕人處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精通電腦,適應社會變換的節奏,工作能力較強,因此被稱為現今社會的精英階層.社會地位顯赫。這一代人現在大部分正步人或已是而立之年,其中的很多人也已經成家立業,如何為自己的家庭和未來的生活做出安排規劃,通過什麼樣的理財計劃為退休以後的老年生活做好準備。如何在保持現有生活質量的基礎上,為以後的退休養老作出安排,是擺在他們麵前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1.如何安排退休計劃

廖先生便是那種出生於70年代的精英分子之一。他在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一家外資電腦技術公司,一幹就是7年,從一個技術員一直做到現在的項目經理。收入水平也從開始的幾千元到現在月薪過萬,年底還有分紅。他的太太是一個公司的財務會計,一個月收入3000元。現在有個兩歲的女兒。

在某一天,廖先生看到了一篇關於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比例的文章,對他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篇由美國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同保德信金融集團聯合發布的報告稱“中國這個年輕的國家即將步入老年。35年前,中國兒童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以後的35年,這個比例將顛倒過來,老年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兩倍。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轉型。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將成為比美國現在更年老的國家。然而,既使是在城市裏,中國也有將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養老體係的保障。總體而言,3/4的中國職工沒有任何退休保障。大多數人仍然依靠他們的子女來贍養以度過晚年。”

廖先生以他職業習慣所養成的邏輯思維去思考這個問題,得到的是可怕的結果。雖然現在廖先生的家庭生活水平不錯,但是30年後,社會在經曆過不可預知的變化後,廖先生的家庭還是否能夠達到或超過現在的生活水平呢?於是,廖先生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證自己在到退休時還能生活得這麼好。廖先生很明確,寄希望於國家的保障是不可能的,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退休後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