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戶聯保+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模式發展小額農戶貸款的經驗與啟示(1 / 2)

摘要:本文通過對雙峰縣農行“農戶聯保+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模式發展小額農戶貸款情況的調查,介紹了該模式的主要特點,客觀分析了其經濟和社會效應,總結了“農戶聯保+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信貸創新產品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金融服務業;農村金融;金融創新;信貸產品;經驗與啟示

2009年以來,雙峰縣農行在其上級行和人行婁底市中支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以“農戶聯保+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模式發展小額農戶貸款,不但擴大了小額農戶貸款的覆蓋麵,提高了貸款發放效率,緩解了農戶貸款難題,而且有效控製住了貸款風險,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科技合作社提質擴容。共青團中央、國家科技部、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部和農總行先後到雙峰實地調研,充分肯定了這一做法。

一、“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模式及特征

“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是指農村科技合作社(這裏特指雙峰縣農村科技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或“社”)社員在自願組成聯保貸款小組並由農村科技合作社提供資金擔保的基礎上,銀行(這裏特指雙峰縣農行)向合作社社員發放的小額農戶貸款。在這種貸款模式下,雙峰農行與雙峰農村科技合作社同為貸款的管理者和風險責任人,共同負責貸款的資信調查、貸後管理和貸款催收。從操作層麵上看,此貸款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貸前審查,銀社共管。首先,申請“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應具備如下基本條件:一是貸款對象必須是合作社社員;二是貸款必須有其他社員聯保並承擔連帶還款責任;三是合作社必須在貸款銀行開立一個保證金專戶(專戶資金為社員股金及核心社員按行業風險分別繳納的1000-3000元),專門對社員貸款進行擔保。其次,根據銀社合作協議,具備“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條件並有貸款需求的社員,直接向合作社遞交貸款申請書,由合作社對其貸款條件、資信狀況、經營情況、貸款用途和還貸能力進行初審,初審合格後向農行推薦。最後,農行結合合作社初審意見開展實地調查,確定每個社員的授信額度和貸款期限,在規定的額度和期限內,社員可循環使用授信資金。

2、貸款發放,方便快捷。由於合作社代銀行行使了貸前調查、放貸審核等大部分前期工作,農行獨立審批人隻需核實資料的真實性即可做出貸與不貸、貸多貸少的決定,大大提高審貸效率。同時,貸款通過農行“惠農卡”快速到帳,農戶還款也通過“惠農卡”歸集,全麵提高了貸款歸行率。采用這一貸款模式,銀行貸款的審批時間由原來的一個月縮短為3天,資金到帳時間由5天縮短為1天,受到社員的廣泛好評。

3、貸後管理,風險可控。這種貸款模式下,合作社除負有貸前初審責任外,還承擔貸後管理和催收義務,農行每月初出具社員貸款名單和還貸清單,交由合作社逐一進行貸後跟蹤檢查和催收借款社員當月到期的貸款本息。如借款社員不能按時還本付息,銀行在貸款到期3個月後可直接從合作社保證金賬戶扣收,合作社必須在15日內補足保證金賬戶餘額。為保證貸款絕對安全,還另外增設了3道風險防線:一是社員聯保承擔貸款連帶償還責任;二是合作社對社員資信狀況通透掌控;三是合作社為每位社員辦理農業保險,建立農業風險發展基金,保險賠賠款和風險發展基金優先用於償還貸款本息。

二、“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模式效應

1、迅速拓展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由於“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手續簡便,資金到位速度快,貸款利率相對農信社和民間借貸低廉,貸款額度可循環周轉使用等優點,農戶申請該項貸款發展生產的願望空前強烈。雙峰農行乘勢抓住這一機遇,借助合作社這一平台,快速做大“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規模,快速搶占農村信貸服務市場。到9月底,雙峰農行已在合作社社員中發行惠農卡2萬多張,對近1萬戶符合貸款條件的社員分別授予了3000-50000元不等的信用貸款額度,對有貸款實際需求的4700多戶普通社員和110多戶從事養殖、80多戶從事種植的核心社員發放信用貸款6100多萬元,充分滿足了社員的有效信貸需求。目前這項貸款業務正在雙峰如火如荼拓展,全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全麵增強了農村科技合作社發展後勁。受“農戶聯保 + 農村科技合作社擔保”貸款模式示範效應驅動,一批農技高手、種養能手、致富榜手紛紛申請入社,經合作社考核篩選,新發展社員近1萬戶,社員總數已突破2萬戶,覆蓋了雙峰全縣所有16個鄉鎮的890多個行政村。更多高素質人員的加盟,進一步擴展了合作社的發展空間。目前,該社已在全縣發展新農村科技合作示範村100個、建立村級農業科技綜合服務站410個、實施糧食增產專業化防治科技示範工程麵積10萬畝;建立優質水果、藥材、油菜等特色經濟作物示範基地150個(總麵積5萬畝),扶持發展牲畜、水產養殖和特種養殖大戶5200多戶;牽頭引進農業新技術28項、推廣農業新科技產品120多個、培訓農民1.5萬人,獲得了國家財政部、中國科技全國科普惠農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