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股價分析概述(1)(1 / 3)

(第一節)股票投資價值分析《股市聖手操練計劃》

股票投資除了與高收益高風險相伴隨之外,它還同時兼具投資價值與投機價值。投資者買人股票後,打算作為長期投資,可以享受公司分紅、派息和送股帶來的收益;如果要投機的話,則可在股價漲至自己理想的目標價位後將手中股票拋出,獲取價差收益。由此可見,對於大眾投資者來說,股票是一個相當好的投資品種。

人們一般是通過兩種途徑即把錢存人銀行或購買債券和購買股票來實現貨幣增值,並根據能獲得貨幣增值的多少決定是投資於銀行或投資於股市。由此不難看出,股票的理論價格受以下兩個方麵的影響:一是股息收益;另一個是銀行的利息率。因為對於投資者來說,股息與利息有同樣的意義,即投資者把自己手頭的資金去購買股票所獲得的股息自然要與把同樣多的資金存入銀行所獲的利息兩相比較,然後總是把資金投入收益率較高的一方。一般說來,股票價格與股票的預期股息收益的高低和可靠程度成正比,而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為:

股票理論價格=股息收益÷利息率。

假設某公司每一股股票每年的股息為10元,同期的銀行存款年利率為5%,那麼這隻股票的理論價格為10÷5%=200元。為什麼說這隻股票應值200元呢?因為從賣者立場來看,賣掉股票後每年雖然少得10元股息,但把這200元存人銀行同樣也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收入。再從買者立場來看,以200元價格買入這隻股票不會使他遭受損失,因為他把這200元存入銀行,每年也隻能得到10元(200×5%=10元)的利息收入。最後這兩種投資方式,其收益是相等的。由此可見,股息收益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股票價格。

股份公司通常將其一年一度的純收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股息分給持股人,另一部分作為公司的發展基金。在公司盈利總數一定的情況下,股息和發展基金所占的比例即公司的分紅派息政策對股價走勢也有相當的影響。

股息往往是以一年一度的定期派息的方式分配的,給股票持有者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因而股票持有者一般都希望將公司盈利的大部分作為股息分配給股票持有者。股票投資者預期的收益增加,他們所持有的股票的價格就會上升。比如,1988年10月,深圳發展銀行即將派息的消息傳開,買股票的人多了起來,股價先漲到30多元,後來又升到50元、60元。1989年1月初發展銀行宣布每兩股送一股及配售一股,配售價每股40元,另外每股派息7元。在這一利好消息的推動下,股價在派息前1o天上升到每股80元。假如投資者在1987年投資1萬元買入發展銀行股票持有至今,至今已有幾百萬元的身價了。

但是,任何一個股份公司也不可能把全部的盈利都作為股息分掉,它必須有足夠的追加資本促進其自身的發展,這樣,公司才能夠長期地為股東提供較為豐厚的收益,使股價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之上。將公司盈利吃光用光的作法,可能會使股東在短期內獲益較豐,但卻損害了股東的長遠利益;可能會使該公司的股票上升一陣子,但由於公司缺乏發展後勁,極有可能分紅派息後股價即一蹶不振,回升乏力,致使公司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受到了損害。

(第二節)股票投機價值分析《股市聖手操練計劃》

長期以來,我們把市場上的投機視為洪水猛獸,把販買販賣當作投機倒把,將股市投機看做是賭博,應堅決取締和禁止。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潤而投機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它有利於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於貨暢其流,在股市中則有利於加快股票的流通性。同時,由於股票價格的波動,就必然存在希望通過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獲取差價的投機活動。

股票市場的投機,是指通過預期股價的漲跌而從中賺取價差收益的短期股票交易行為。中國股市是一個新興的股市,投資者還不成熟,缺乏長期穩定的機構投資者,短線投機盛行。股價波幅巨大,差價利潤豐厚。紐約道·瓊斯指數從2000多點上升到6000多點,花了7年時間,而深圳股市成分股指數從924點飆漲到4522點隻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漲了389%,走過了人家7年還未走完的路程。1996年底—1997年初,深滬股市又在政策調控下,短短兩周時問,跌去了全年漲幅的約50%。有些個股更跌去60%一70%。如此巨大的波動幅度和價差空間,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對於不成熟的中國股市,大多數投資者首先注重的是價差收益,其次才是股息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司業績的好壞與股價表現有時並無絕對的正比例關係,基本麵及消息麵隻是被用來當作炒作題材罷了。

中國股市的投機氣氛是比較濃厚的。當然,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和投資有時是很難加以區分的。首先,投資者購買股票的動機隻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難以進行界定;其次,投資和投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例如,原本為“投資”買入的股票,可能會因為情況變化需在短期內賣出而變成“投機”;或因原來隻想為“投機”而買入的股票,遭遇股價大幅下跌,出售無利可圖,又不願“割肉”,而變為持有時間較長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