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誘導食欲(1 / 1)

電影誘導食欲

圈外

沈宏非

著名美食家、作家,著有《寫食主義》《食相報告》等。

您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

《天堂電影院》。各國各類型電影,隻要合胃口,都喜歡,韓國電影除外。今年我自己也會拍部美食片,由四個獨立短片組成。

最喜歡的演員/導演是?

演員是中國的李秀明,當年那叫一個青春逼人。導演是日本的小津安二郎。隻有他能用最平淡的日常生活素材,在觀眾內心最深處引爆一場無聲的驚心動魄。

哪部有關美食題材的電影印象最佳?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1985年)。它的療傷對象主要是飽受日本飲食文化壓迫的本國觀眾。不過在日趨全球化的飲食環境下,20世紀80年代日本觀眾之困境,正在轉移到中國觀眾頭上,比如在各種“美食家”和時尚雜誌的影響下,難以自製地不斷質疑自己和他人“會不會吃”“算不算會吃”以及“是不是真的會吃”,等等。

最刺激的關於食物的影像片段是?

抗美援朝的黑白片《奇襲》,橋頭堡放哨的美國大兵把一個罐頭在手裏拋來拋去,還吹了幾聲口哨。雖然沒拍開罐頭吃罐頭的場麵,更沒交代罐頭裏是魚是肉,但這在一九六零年代給我的刺激,絕不亞於我在八零年代第一次把一個手機拿在手裏拋來拋去。另外,在《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裏,總會看到那種超人氣食品:明火執仗的日軍士兵,一手舉著火把到處放火,一手扛杆步槍,刺刀上,必叉著肥雞一隻,燒烤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許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在正式的日本料理中,這叫作“燒鳥”,而且吃得苟且,野蠻而倉皇。

據說您絕非一個美味的墨守成規者……

除了《蒲公英》,我不會漏掉王穎的輕喜劇《最後的假期》。小製作,好萊塢出品。據說王穎當時專門請來紐約飲食電視網旗下簽約的七位大廚加盟。當然還有“美食電影”殿堂之作的《芭比特的盛宴》、《濃情巧克力》。最愛《最後的假期》,因其所拯救的,不僅包括不懂吃喝也不愛飲食的清教徒和鄉巴佬,而且把救生圈拋向了大都市裏更多的欲海饑民。起碼在電影院的那幾十分鍾裏,觀眾得以讓口水和思想同時衝破牢籠,過癮之處,就是它在飲食觀念上極端的“政治不正確”。以黃油為例,《最後的假期》裏的台詞是:“we all know the secret of life...which is ...butter!”,《朱莉與朱莉婭》裏,Paul Child深情地表白:“Julia, 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至於紐約的80後Julia,則在博客大放厥詞:“當你吃到什麼東西超乎想象地美味,答案總是黃油,黃油,黃油。黃油,永不嫌多。”如果在這意義上來做電影類型定位,這些所謂的“美食電影”,幾乎已接近於A片。

推薦心目中的華語電影TOP10

《小城之春》《馬路天使》《小兵張嘎》《早春二月》《重慶森林》《東邪西毒》《海上花》《英雄本色》《有話好好說》《功 夫》。

推薦心目中的外語電影TOP10

《天堂電影院》《2001太空漫遊》《晚春》《阿甘正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羅馬假日》《天使愛美麗》《寅次郎的故事》《第七封印》《控製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