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情熟絡,適時調降持股比重
相反的,如果股市新聞連上報紙頭條好幾天,而且媒體、分析師一致看好股市,看看周遭朋友聊天,甚至街頭討論話題都離不開股市,人人手中都有股票,而且到處詢問明牌時,這即使不是最高點,也離高點不遠了。當然,這時候要你全部賣出股票而退出股市,也是一件頗為難的事。我倒建議投資人開始擬定計劃,先不要再增加持股,到一定時機,可試著先調降持股比重到五成以下,而且隨著行情節節高漲而強迫出脫,最後一部分的持股則在看到行情轉壞時再從容出場。
這種機械式的調降持股,在設定分批賣出的標準時,可以個股的整數價位、大盤的指數,或是市場認為的關卡,也可以自己預期的報酬率為準,強迫自己逐步處理股票,理論上可以做到指數越高,持股越少。這樣雖不會使所有的股票都賣到最高點,但之前大部分的持股已先賣到相對高檔的價位,即使最後一批股票,等行情確定下跌時再出手,先前所獲得的利潤應足可以涵蓋最後麵一個“點”的損失!
8.舍小求大的吃虧策略
人們在做許多事情的決定時,往往假設前提是能夠維護或增加自己本身最大的利益。這原本無可厚非,但這樣子的決策模式並不一定適用於股市的買賣。
縱身於股海中的大多數投資人,總想在股價的低價區買進,而賣到高價區,以從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差價。但是人們總難完全拋開過分貪婪的信念和過度的自信,當股價跌到相當低檔處時,也往往是市場悲觀的氣氛彌漫之時,每個人都在等待更低的價位出現,再考慮進場。
問題是,有誰能夠精確的預測或抓住最低點,再大量加碼買進呢?若是有,或許也隻是極為難得的機會吧!要想做到這點,在客觀地分析評價市場行情波動規律之後,就適宜采用吃虧策略,舍小求大,謀求厚利。
在大家都看淡後市時,“敢”買進股票者,除了得忍受旁人的冷嘲熱諷外,還要有一段痛苦的套牢煎熬期。因為無論是再持續探底或低檔處盤整,都得再等待一陣子,搞不好這時候還會有許多原本內心是篤定長期投資的人,都因為受不了行情的下跌而決定認賠賣出,或遭到券商、證金公司融資斷頭追繳,個個含淚退出市場。
如果聰明的投資者能夠察覺到,周遭幾乎鮮少人有勇氣提到買股票這檔事,那麼眼前就是開始往下分批買進,持有股票的時機了。但投資人得抱定勢必要短暫的忍受買了之後,股價還會下跌的痛苦。
若能自願先套牢,到最後等到股市回穩開始反彈時,引動沉寂已久的投資人騷動,大家又開始詢問欲買何種股票時,這時少數內心暗爽而且輕鬆自在的贏家一定少不了你。因為你先前的膽識和勇氣已讓你處於不敗之地,剩下的你該煩惱的事,隻是要在那個時點賣出股票,獲利了結罷了。
在股市跌深反彈,或是出現轉折回升時,速度往往很快,漲勢也很急,一般人都想等漲勢確立後再進場,所以等大家都想進去買的時候,其實指數距離最低點和自願套牢區的差距已經拉大。
因此在大家不敢下手買,但明知其實股市已到達低點,或是合理價位時,要求自己以機械化的方式進場,短期也許還會套牢,但到最後一定可以享受比別人更甜美的果實。
9.在起伏中以迂為直的換手策略
股市如海,變化莫測,讓人難以捉摸,正是在這變幻中孕育著許多機會,如何把握機會,爭取主動,以迂為直的換手策略就不失為一種良策。
換手策略是常見的操作手法之一。學會換手,才能在風險莫測的股市上應變自如。換手不僅是將一種股票換成另一種股票,而且它還包括對換手對象的考慮和換手時間的選擇等技巧的運用。換手得當,有望獲利,而盲目換手,則可能造成經濟損失。故換手一要堅決,二要慎重。
(1)選擇換手對象
①弱勢股換強勢股
當你一旦發現自己持有的股票為弱勢股時,就應該毫不猶豫地進行換手。而選擇強勢股作為換手對象。對強勢股的識別不能想當然,而是根據股票的一貫表現來定性。強勢股有兩個特點:一是走勢強於大盤,二是抗跌性較強。譬如,滬市一個點平均為10元左右股票的二分錢左右,上漲時超過此標準,下跌時低於此標準為強勢股,反之,則為弱勢股。當然,強勢股也不可能是終身製,所以,要特別關注股票的強弱轉換。
②冷門股換熱門股
對於一個喜歡冒險的股民來說,炒冷門股實在是太沒勁了。尤其是短線客,冷門股波動小,難以賺取差價,一旦誤購,不妨及時換手。滬市的冷門股有聯華合纖、國嘉實業,每天成交僅幾百手。龍頭股份、原水等。而滬市的熱門股有以下幾類:一是以長虹、春蘭為代表的績優股;二是以寧波華聯、成都商場為首的莊家股;三是以太極、華新等為骨幹的高速成長股。
③高價股換成低價股
在股市中,由於種種因素,相同業績,相同股本,相同行業的股票價格往往差別很大。股市有一種自然平衡的作用,此時將同類型的高價股換成低價股,既可避風險,也可獲利。以滬市商業股為例,業績平平的豫園商場在上證指數跌到900點時,其價位仍在13元以上居高不下,而稅後利潤和淨資產均超過它的大連商場,現股價隻有8元多,若要換手,當然要棄前者納後者。須知,一個沒有業績支撐的高價股票是萬分危險的。換手,就要吐出那些下跌空間大的股票,納進那些下跌空間小而上漲空間大的股票。
(2)選擇換手時機
①換在盤整期
因為此時股價波動小,盤麵相對平穩,有充分的時間拋出和吃進,而無須擔心踏空。盤整期換手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從容擇股。盤整期也是識別強勢股的最佳時期,在指數相對平靜的情況下而股價日日收陽,便可確定為強勢股而特別關注。
②換在下跌初期
換手最忌拋出後股價上漲,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那麼,就選擇下跌初期換手吧。因為此時換手,股價持續下跌,不僅換了股票,而且還能賺自己的一段差價,可謂一舉兩得。需要說明的是,在下跌初期拋出,在下跌末期吃進,兩者的空間越大便獲利越多。
③換在上漲初期
換手中還有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是,吃進後股價下跌。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換手,一般都以劣質股換績優股,而績優股一旦被打成空頭指標,其跌幅可能遠甚於一般牛皮股。為了避免損失,要耐心等待時機,在確認大勢反彈或反轉後再進行換手。為了防止踏空,可采用先進後出的方式,當然這樣做要以一定的周轉資金為前提。
10.利用股市漲跌的操作策略
漲與跌、動與靜是股市運行的基本規律。每當一輪漲勢或跌勢結束的時候,大盤股指便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平穩期,其特點是交投清淡,成交萎縮,股指波動幅度明顯減緩,並形成階段性的股票箱。利用漲跌策略操作主要有三方麵的內容:平半倉、跌加碼、漲減磅。在股市中,這三種方法頗有效果,下麵分述之:
(1)平半倉
當股市進入我們通常所說的“平台整理”或曰“盤整”時,很多股民訴苦,稱此時就如“鈍刀子割肉”,是讓人最難受和最難熬的時刻。股市上有句俗語,叫“新股民喜歡漲,老股民不怕跌”。漲可拋籌,跌可建倉,唯不漲不跌令人左右為難。追進怕吃套,拋籌怕踏空,已成為盤整期股民的普遍心態。此外,在執籌執幣比例上也令人捉摸不定。一般而言,在股指平台整理期間,以執半倉為宜,但也要靈活掌握,視市場具體情況而定。
據某證券報的一項調查表明,此時股民執籌較少,執倉比例列表如下:
股民執倉比例表
符合筆者所列低價位執重倉(2/3籌碼)者散戶占18.6%,而大戶僅占8%,完全空倉者大戶與散戶各占53%和28%。所以,在“5.18”突發行情中踏空者比比皆是也就不足為奇了。
(2)跌加碼
如果說“平半倉”是一種靜態操作方法的話,那麼,“跌加碼”則是一種動態操作方法了。所謂“跌加碼”就是當股指下跌一段便追進一批籌碼,依下跌天數和下跌幅度為依據,大跌大進,小跌小進,按每日平均20%計,若連跌5天,則基本滿倉。據統計,滬股自實行+1以來,連漲連跌極限均未超過5天,大盤到達此位時必然會逆反而行。故在連續下跌中要克服恐懼心理大膽加碼,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此時的下跌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切不可半途而廢。若在連跌中不敢建倉,則前麵部分就有可能成為套牢籌碼。
(3)漲減磅
在一輪漲勢中,隨著股指、股價的不斷攀升,市場上人氣高漲,買單如潮,而另一方麵獲利盤越積越多,而後續資金卻越來越少。技術指標嚴重顯示超買;市場風險驟然增加。此時,股民神經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便拋籌逃跑,若有利空消息配合,則有可能引發一場災難性的大暴跌。1995年5月8日,滬股從582點跳空160點高開後,氣勢如虹,三個交易日將股指推升到927點高峰,每日平均漲115點,總漲幅達59.2%,而竟高達96,即使上新股的利空不出現,技術上也要求回檔整理。由於上新股等利空,股市行情僅“火”了三天就壽終正寢,提前結束,致使眾多股民再受套牢之苦。政策風險難以預料,常年在股海搏擊的投資者要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而“漲減磅”則不失為降低風險的方法之一。此法與“跌加碼”完全相反,具體做法是,精選一兩種彈性好的個股,在低價位全資殺進,每上漲一個段拋出一批,數量視漲幅而定,多漲多拋,少漲少拋,按平均每天拋20%計,若上漲5天(此為滬市極限)則已全部空倉。
“平半倉、跌加碼、漲減磅”是股市眾多操作方法中的一種,尚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按此法操作並不能絕對保證股民在漲勢中賺大錢(因為“減磅”中也可能因此減去了部分利潤),但卻可以幫助股民在跌勢中(特別是在跳空暴跌中)減少風險。樂於冒險者,可完全對此不屑一顧,而穩健操盤者則不妨試有管一策略,看看效果是否令人滿意。
11.股市操作中的單兵作戰策略
股票操作中,“單兵作戰”的色彩很濃,甚至需要一點“個人英雄主義”。長期市場實踐經驗證明:沒有自信的股民在股市中寸步難行。
一個股民,要想有主見、自信,獨立進行判斷和操盤,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有時自己本已做出買賣決定,正要執行,身旁的股友幾聲很隨意的議論就可能中止自己的行動;或是自己本來不準備行動,但是在股友的議論或行動影響下,難以控製自己的衝動而盲目操作者隨處可見。也有時是好心的股友直接勸告自己應如何如何,盡管是好心,但是仍然要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做出決定,不受幹擾,也避免了將來的後悔和怨天尤人。
獨立判斷也不排斥參考他人的意見,在股市中完全閉門造車必然失敗,要和股友們一起次序意見,不過在次序中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能人雲亦雲,牆頭草隨風倒,沒有自己的主見,易受影響,別人樂觀自己就高興,別人悲觀自己也唉聲歎氣。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在不同時間、不同程度上犯過這種毛病,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股票投資其實也和做人的道理一樣,必須在各種風浪中把握住自己的行為,獨立判斷,才能立足生根,才能成長起來並有所收獲。作為股民個人,在實際操作中,有兩個重要的策略需要認真理解和執行。
(1)多做分析,少去現場
為了使自己少受幹擾,有經驗的股民通常會采用這一具體策略:多做分析,少去現場。
股市是一種“群眾運動”,它的氣氛效應很難抗拒,在股市活躍之時,市場上幾乎人人都在買進,互相討論的也是什麼價買進才保證追得上行情,人人都怕買不到,再加上幾個起哄看熱鬧的,你不熱血沸騰才是怪事。在股市低迷之時則正相反,市場上冷冷清清,有少部分人湊到櫃台前,手中都是拋單,人人害怕跑不掉,還要跌,互相議論的都是還會跌多少。這種悲痛欲絕的場麵自然會引起你萬念俱灰,陷入不可自拔的失望心境。
試想,在一種狂熱的氣氛中,即使你冷靜地感覺應該拋出了結了,正要行動之時身旁股友的半句話被你聽到了:“……看來還會漲幾天,”“嗯,至少明天沒問題”。這時你就會想:再看一看。看了一會兒,隔壁大戶室過來一個人神秘地說一句:“聽說是上麵有個什麼會議,有一些利好消息要出來。”這時你又會想:多虧我等了這一會兒,我還不知道有這個好消息呢,不賣了。結果第二天直線暴跌,一次賺錢機會竟演變為割肉放血,就因為幾句“耳邊風”的影響。這不是虛構,是股市中常見的現場“錄像片斷。”
從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交易現場的氣氛影響太大了,足以打亂你的計劃和決心,使你盲目、不由自主地跟著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要“少去現場”。
少去現場不是無事可幹了,必須私下仔細學習分析,苦練技術硬功。把感興趣的股票和大勢的資料拿來認真分析,也要買點股票知識書仔細閱讀,學習理論,增加對於股市規律性的認識。總之,該幹的事情很多,要把分析工作放在私下,對交易場所要像商店一樣對待,不想買東西盡量少去,這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道理。
(2)多作思考,不盲從專家
各行各業都有專家,股市也一樣。“股市無專家”的說法是不對的。專家也可能犯錯誤,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股市專家的存在,認為所謂專家和普通投資沒有任何區別是不正確的。但專家的稱號也不是隨便自封的,應是長期實踐中被別人認可的。判斷成功率高,犯錯少,改錯快,理論修養高是其重要標誌。
目前中國內地的股票專家情況較複雜,主要是指報刊、廣播中的股評作者,證券公司的谘詢人員。其中水平參差不齊,理論水平高低不等,部分人員未曾經曆過實踐,沒有實踐經驗。這些專家中有經濟理論工作者;有分配到報刊、廣播中證券專欄的新聞工作者;有少數人是經過股票和期貨市場中沉浮的實戰家;也有從事金融外彙等相近專業的人;也有常代表政府方麵意見的權威官員。
中國股市是個新生事物,這一領域的專家年齡結構也極其年輕化,一般在30至40歲左右,甚至包括不少剛出大學校門的“小秀才”。
由於大家接觸股市的經曆都不長,來源結構複雜,年輕沒經驗、閱曆淺等原因,所以目前中國股市的專家投資顧問群很不成熟,亟待提高素質和豐富實踐經驗。
專家的股評要看,但對專家的意見不可盲從,要有自己的主見。報刊上的醒目位置都有這樣的提示:“本欄文章純屬個人觀點,股民據此操作風險自負”。不可盲從就是因為專家股評僅代表專家的個人觀點,而專家並沒有把握一定正確,讓專家按他自己的判斷實際操作起來,效果不一定就好。股民應該牢記一點:股評是人家的,錢是自己的。這一點倒和“業餘股市沙龍”中的討論一樣,人人可以發表看法,百家爭鳴,聽不聽在你。自己如果沒有一定主見,總覺得誰說的都有點道理,你準備如何操作才好?因為股市中永遠存在兩種對立觀點:一種看空;一種看多。如果一會兒跟這種觀點跑,一會兒又轉向相反陣營,自己都掌握不住,說不清屬於“哪部分”的,結果必敗無疑。
有沒有主見在股市操作中至關重要,是股市獲利的重要基礎之一,隻有堅持自己主見的人,才能正確對待專家意見,參考而不是盲從。
炒股主要考驗的是投資者的眼光。每隻個股,從理論上講都有可能讓你賺,也都有可能讓你賠。麵對成百上千隻不同板塊、不同類型、不同市場表現的個股,有人難免被套賠錢,有人卻總能騎上“黑馬”大賺狂贏。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具有精挑細選、見微知著的選股智慧,你是否學會了百裏挑一、慧眼識金的選股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