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人才與知識
不應該靠“證”培養人才
目前在一些高校裏,認真的學生常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拚命學習英語以及專業科目為主,目的是考研;另一種是不計代價考各種資格認證,目的是就業。但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絕不能以“證”來衡量,應盡可能切割大學教育與社會上各類資格證考試的關聯,但問題是,在就業壓力下,很多學生寧可放鬆專業學習也要報考各類資格證。
筆者認為,普通高等院校無論采取何種措施都應鼓勵大學生更多地看一些經典書籍,注重個人素養的提升。如果引導措施抵不過就業利益,這就需要有國家釜底抽薪之策,減少所謂的資格證,降低大學生就業門檻。
(山東 吳蘭友)
多為城市保留“文化窗口”
近日媒體報道北京朝陽區70多處報刊亭一夜之間被拆。相關方麵澄清是為了“環境整治”“規範經營”。
我們常說要賡續傳統、弘揚文化,可有時一些事情做起來卻缺乏敬意與溫情。彰顯城市特色的古街老巷在高歌猛進的城市建設中毀於一旦,充滿文化記憶的文物古跡在保護開發的旗號下不知所終,能經得住風吹雨打,卻扛不過“市容整治”;能烙進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記憶,卻難以走進城市管理者的“宏偉藍圖”。“文明城市”卻沒有文化的棲身之所,文化產業隻剩下資本的獨自狂歡。念及至此,筆者心中泛出幾分苦澀:曆史古跡、人文景觀的命運尚且如此,何況那些書報亭?
文化是強大的,她飽經滄桑甚至戰火洗禮,卻能曆久彌新、燭照未來。文化也是脆弱的,她經不起隨意折騰、褻瀆、踐踏,因而需要精心嗬護、照料、培育。當“文化窗口”遭遇“市容整治”,並非隻有拆除一途,關鍵在於城市管理者有沒有對文化的基本感知、對文化的由衷敬畏;能不能抑製瘋狂逐利的躁動、改變隻顧眼前的惡習;願不願多為都市保留一道文化風景線、為文化窗口的重新歸來留存一線生機。如果說報刊亭是城市的文化縮影,那麼如何對待報刊亭就是一麵鏡子,折射出城市及其管理者文化自覺程度的高低。
(山東 張永生)
為公務新風尚點“讚”
湖北省直機關工委辦公樓西側,停放著一排公務自行車,機關工作人員頻頻取用、歸還。這是湖北省直機關工委倡導的公務活動3公裏以內騎自行車活動,機關幹部紛紛點讚。
其實,公職人員騎自行車上班或者坐公交車上班,乃至騎自行車參加公務活動不是什麼稀奇事。在國外,不但有普通公務員騎自行車,總統、首相、議長騎自行車也不是稀罕事。我國也不乏公務人員“低碳出行”的例子。從媒體報道看,不但有多位省委書記、省長騎自行車上下班,還有多名省部級高官“擠公交”問政。
所以,對於公務員騎自行車外出辦公這類新風尚,社會公眾應多點期待、少點板磚。我們更希望公務員騎自行車外出辦公不是一個簡單的作秀,更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宣傳,而是一種真正的踐行,並使之成為持久不變的習慣。如果能踏踏實實地堅持下去,公眾一定會對這種實實在在的“走群眾路線”點“讚”。
(河南 田 方)